文憑試歷史科一條問日本在一九○○至一九四五年期間日本為中國帶來利多於弊的討論題,惹起社會嘩然,認為把日本侵華期間的行為用利弊來討論,令學生產生史觀和價值混亂,而且提供兩則日本支援中國的資料具有引導性。試題曝光後,教育局迅即行動,要求考評局把試題作廢,有教育界對此就大唱反調,提出各種質疑,甚至認為不能說考題有錯,有家長坦言,看到黑白顛倒到這個地步,終於明白為何幾年前有年輕議員在宣誓時會把中國稱為支那,引起全球華人的責難聲。

答侵華有利也可得高分

今次的試題曝光,公眾普遍反應覺得非常「離譜」,皆因把日本侵華前後的作為,用利弊觀念去衡量,根本超乎中國以至世界史觀。日本人以鐵蹄踐踏中國,為千百萬的中國人帶來苦難,所謂做好事不單是九牛一毛,而且很多是為鋪排或美化侵略行為,根本不是可以一樁一件像會計入帳沖銷。

部分教育界人士每逢出事,就會拋出專業作為擋箭牌,聲稱這類開放式題目是鼓勵思考,學生必須正反意見才能得高分。這種專業辯解實際暴露出這類教育界人士的不專業,首先讀史不是邏輯訓練,必然會有史觀,會有判斷。日本侵華主體就是罪行,試問有沒有人會去試論非禮一個人的利弊去刺激思考?有教界說,這類評卷的標準要求學生正反羅列,換言之,無論如何學生都要想方設法為日本的所作所為提供有利的論點,這不是等於強逼學生去為文造情,美化日本的行逕嗎?

更甚者,正如這些以專業自居的教育界人士所說,這類開放題目沒有固定答案,即是說學生答題目只要符合三正一反的格式,他的立論是利多於弊一樣可以得到最高分。本來一件是非分明的歷史事件,就變成「五五波」的懸案。很多學生想得到好成績,會拿過去的題目操題,他們操練日本在侵華時期對中國是利多於弊,就變成自我洗腦,這就是教育界人士所說的開放式效果。聽到他們說這樣出題無錯,就明白為甚麼早前有教師會製作視頻,說鴉片戰爭是英國想清廷禁煙而引起,在這輩人眼中,歷史就是一條條議論題,讓他們去描白描黑。

以為發燒原來病入膏肓

歷史可以把黑說成白,某些教育界人士可以接受,但大部分用常識思維的市民不接受,教育局要求廢掉題目。教育界又提出反對,其中一個理由是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作答,廢題對他們不公平。

題目出問題作廢,今次不是先例,學生受到一致對待,本來沒有不公平。評分時不計這條分數,其他題目加權計分,答得好的同學一樣照拿最高分,本來就沒有大問題,這些教育界反對的論據站不住之餘,還反映他們思想與人不同。今次出事的題目非但有損中國人感情,而且灌輸了錯誤的歷史概念,這好比是含有毒藥的品,有人提出花了這麼多材料時間,火候去弄成,不吃下肚太浪費,對點了菜的客人不公平。

有人認為,教育局介入考評局要求廢題,影響了學術自由。當然,學術自由是香港的核心價值。自由應建基在客觀公平的事實和價值觀上,就有及時糾正的需要。今次用開放式考問學生日本侵華期間的作為,模糊了歷史的公論,出題惹起社會普遍反感,是專業上發生了偏差,與限制學術和思想無關。街邊俚語說,不病不知身體差,小小頭暈身熱發作,一驗才知反映身體出了問題。今次的試題風波,並非單一事件,從頑疾的抗藥反應,可知患者已是病入膏肓。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架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