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由年廿八開始,除了買日常用品及去醫院,我們沒有出過街。」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為免疫情爆發,政府實施「圍堵」措施,並呼籲市民減少如非必要聚會。對於不少有情緒困擾的患者,因長期留在家中而被「重新圍堵」於黑暗之中。社署今年首季尋求情緒支援的個案達八百宗,按年升約兩成。精神科醫學院估計,疫情後的情緒病求診個案一定有所增加,「可能每三個人便有一個有輕度或中度精神情緒問題。」

兩段婚姻開花卻無結果,黃小姐確診患上抑鬱症及創傷後遺症,六年半以來,靠着每月一萬多元的綜援及傷殘津貼,獨力照顧三名子女。她透露,每一個月便會見醫生及社工,加上有小朋友作為精神支柱,令自己逐漸走出陰霾,「後來情況一直好轉,就自己停了藥,停了兩年。」她說,本來計畫年初六至初十回內地探親戚,原本前夫向法庭申請禁止子女出境令,「很難得法庭批准了,但就因為疫情去不到。」

無法見社工完全失方向

情緒病漸入佳境之際,一場疫情卻令她重回黑暗之中。為免感染新冠肺炎,黃小姐一家四口在一月底本港有確診個案前一日,已自行減少外出,就連小朋友的課外活動亦要停止,「以前一星期都會見三次社工,疫情之後都停了。」四人經常困在約五百呎的屋內,爭執亦因而增加。她透露,子女每日隔一兩小時便會吵架,甚至打架。以往子女各有各忙,很少有爭執,而即使吵架,亦可立即帶他們去看社工,由社工去解決,「我現在完全是失去方向,好大壓力,但可以怎樣做?」

疫情高峰期,黃小姐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好怕自己感染了,沒人照顧他們三個。」她表示,自己閒時會不斷搜購防疫用品,「有次上網為買口罩等了一整晚,怎知自己手快按錯出去。那一刻覺得自己很沒用,連保護家人也做不好。」她透露,由於鄰居衞生意識極差,自己每日均會在門口噴消毒噴霧,「三月頭聽到鄰居不斷咳,因為怕被感染便一家人自我隔離十四日。」

未必讓子女復課

對疫情的擔憂,加上沒有歇息的空間,黃小姐三月初起再次失眠及難以進食,需要重新服藥。即使面對社工傳來關心,黃小姐亦甚少表達自己憂慮,「會覺得講完有甚麼用,你也不會明白。」現時即使疫情緩和,她仍然未能放心,直言「我未必俾子女復課。」

據社署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資料顯示,過去一月至三月期間,尋求情緒支援的新開或重開個案數字為七百九十七個,比去年同期的六百五十七個,上升百分之二十一。香港心理衞生會表示,現時新接收的個案中,共有六成均因疫情困擾需要尋求情緒支援,中心新設立「疫有需要」情緒支援,收到不少市民致電求助。

利民會指,過去一月至四月,尋求情緒支援的人數比之前有上升,與去年同期比較,平均升幅大約一成七。組織續指,四個月來共接收大約三百三十個案,有提及疫情而尋求情緒支援,七成為疫情而引起情緒困擾,其次為對前景憂慮及恐懼外出。

醫生:疫情後求診定增

精神科醫學院院長吳文建(小圖)解釋,疫情讓人與人之間少了接觸,令患者的社交網絡更加薄弱,友人難以及時留意得到患者情緒問題。他指,○三年沙士疫情後,情緒病的求診個案增加數倍,而現時亦有不少內地普查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後情緒病的求診數字上升約二至三成。他估計,現時每三個人便有一個有輕度或中度精神情緒問題,在疫情後情緒病的求診一定增加,未來精神科醫學院及醫管局也會增加服務處理。

原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