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不形於色,身邊人或難以發現。精神科醫學院院長吳文建表示,疫情對於不同人而言均會造成壓力,是否出現情緒問題,取決於抗壓能力及危機因素。他表示,出現情緒問題,常見初期病徵如焦慮、失眠及胃口變差等,而當出現「做人無意思」、「不如死咗佢」等念頭,即為警號,建議立即找醫生或社工協助。

負面情緒是警號

他指,朋友對情緒病患者極為重要,因朋友會較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可以及時作出情緒及實際支援,「察覺到最好可能怎樣也拉他出去,吃些東西,舒緩他的情緒。或者與他視像對話,可以望到他的樣子,以縮短人和人之間的距離。」

吳文建以疫情為例,朋友可以了解患者擔心的問題,與患者一同傾談如何處理,「如果是失業問題,可以留意其他公司有沒有請人,又或者了解下可以轉甚麼行業,看下有甚麼兼職還有空缺。」如果是對於疫情的憂慮,他則建議可以用現行的數據舒緩患者的過分憂慮,「可以畀現在香港感染人數的比率他知,告訴他只要做好個人衞生及社交距離則不會這麼容易感染。」

三個月可完成治療

他提醒,患者有情緒問題並不可恥,「好像流感般,其實很多人也會有」,而且現時藥物、心理治療已很有效,只需三個月便可完成治療。他亦指,精神科醫學院早前在網頁上載了關於抑鬱症、焦慮症及創傷後遺症的問卷調查,以讓市民進一步了解自己有沒有相關病徵。而早前因應社會運動而推展的「Care4ALL香港精神─同舟共行計畫」,服務範圍亦已擴大至今次新冠肺炎疫情,「參加計畫者可以到指定的診所或機構接受八次的免費診症,而且不需要去公立醫院。」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