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今年中學文憑試已告一段落,為助考生了解自己表現,及讓來年考生備戰,多位中學老師將輪流為同學拆解各科試題,包括分析題目重點、同學須注意的地方、作答時的思考方法,以及如何備戰等等。今日便邀請了將軍澳香島中學歷史科科主任吳壁堅撰文,替大家拆解今屆歷史科卷一「歷史資料題」。

文憑試歷史科分為卷一及卷二,卷一為「歷史資料題」,共設四題,內容涵蓋整個甲部及乙部課程,基本上是甲部設兩題,乙部設兩題,必須全部作答。卷二為「論述題」,共設七題,學生只須選答其中兩題;一般而言,甲部設三題,乙部設三題,最後一題為跨單元題目。由於卷一為必答題,受眾較多,故此筆者將以卷一為中心,分享應試必須注意的事項。

提問用語影響作答

眾所周知,歷史科的評核非常着重提問用語,是整個考核其中一個基石。歷史科每個提問用語都有指定的用意,而且衍生特定的作答方式,故此如果錯誤理解提問用語,往往會失分,甚至未能給分,不可不察。例如二○二○年卷一4(b)題問及漫畫家對和平前景持甚麼「看法」,「看法」就是重要的提問用語。一般而言,看法要描述漫畫家對事件或人物等的實際意見,如果同學只以「正面」或「負面」去回應,就未能正確回應題目,因為所謂「正面」究竟是甚麼意見,並未能清楚表達,故此該題要表達的是「漫畫家認為會令和平重新出現」,這樣才是有效的作答。

與看法相近的是「態度」,例如二○一六年卷一3(b)題問及深圳政府對麥當勞進入中國所持的「態度」,又應該如何作答?一般來說,「態度」要求比較情感的字眼,例如樂觀、積極等都是可以運用的字眼,而毋須指出作者的實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