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侵襲全球多時,其病毒株亦不斷變異,由武漢剛爆發時流行的L型病毒株,至現時全球流行的G型病毒株。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表示,最原始的S型及L型病毒株在全球病毒基因資料庫(GISAID)已無蹤影,反映兩病毒株已慢慢消失。至於全港情況,G型病毒株則由第二波開始在本港社區流行,並在第三波時因豁免檢疫人士輸入個案而發生本地爆發,G型病毒株均有D614G的變異,其傳播能力及毒性亦較以往的病毒株高。雖然病毒株仍然會產生突變,但由於不少疫苗均是針對病毒株N蛋白所研發,而病毒株N蛋白的變異不多,故估計對疫苗研發的影響不大。

理工大學團隊分析本港確診個案的基因排序後發生,本港第一波疫情時主要以S型、L型及O型的病毒株為主,當中S型及L型為在中國內地流行的病毒株;而在第二波疫情時則以G型病毒株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蘭桂坊群組百多名患者的病毒株為L型病毒株,而非全球流行的G型病毒株。

有三條傳播鏈

隨着病毒變種,最原始的S型及L型病毒株在全球病毒基因資料庫已無蹤影。本港去到第三波時GR病毒株成為了主導,團隊分析個案後發現,當時有三條傳播鏈,包括一條為由哈薩克機師而引致的禮頓山群組,以及一條由英國機師及菲律賓海員引致的彬記粥麵及新發茶餐廳群組等。至於現時流行的病毒株為GH病毒株,暫只發現一條傳播鏈。

GH病毒株及GR病毒株均出自G型病毒分型,均有D614G的變異,其傳播能力及毒性亦較以往的病毒株高。蕭傑恒認為,病毒已經適應人體,故其病毒進化率亦由一月時的每月有七點六一個突變,到現時每月只會有二點五三個突變。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