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抗疫這一年,香港由疫情受控到落後於形勢,教大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張炳良一直從旁觀察,深感政治危機未處理,政府控疫工作注定舉步維艱。三年前從局長之位退下來,張炳良重投學術研究世界,換個位置繼續出謀獻策。回望全面封關、全民檢測等爭議,他慨歎執政者錯失危機論述的時機,結果令市民以焦慮抗疫,民怨四起。新一年迎來疫苗的曙光,但疫情陰霾未散,張炳良直言,經濟民生問題總需解決,財政赤字下港府難再大灑金錢派錢「救市」,要力挽狂瀾需改以戰略思維控疫,「到達抗疫臨界點,香港須思考如何轉守為攻。」

記者 林紫晴

除夕夜戴上口罩迎接新年,相信是港人前所未有的新體會。不知不覺間抗疫融入生活,口罩成為日常必需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機處理政策,亦是張炳良過去一年持續研究的課題,不斷撰文分析。

一七年離開運輸及房屋局,卸下局長官職,學者出身的張炳良,理所當然地重返校園,重投公共行政學研究的懷抱。官場上雖與醫療政策扯不上關係,但他早年已涉獵控疫政策範疇,○三年更有份撰文出書,探討沙士衝擊下暴露出政府缺乏處理危機的意識。面對去年同樣由冠狀病毒引爆的疫情,早期他已將兩者的危機處理政策作比較,「我們有吸取沙士的教訓,你會見到香港從來無低估這病毒,一開始已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社會撕裂厲害 民眾信任暫難挽

回望疫症一年,張炳良不諱言,今次面對的病疫持久戰,在沙士時期毋須面對,「沙士疫情維持了幾個月,之後就雨過天青。」當年沙士在港爆疫,未有出現嚴重的社區擴散,全因病人有感染病徵,相對容易找出感染者,惟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屬無病徵感染,連帶出現假陰性的檢測結果,均是以往未曾遇過,猶幸港人防疫意識高,疫情初期普遍已戴上口罩。

一九年底張炳良受訪時曾指,香港面對一九六七年以來最嚴重的管治危機。埋藏在此危機中的深層次社會問題,在疫情初期亦有所激化。當時社會矛頭指向病毒源於內地,要求「全面封關」的訴求此起彼落,促使醫護罷工,以至檢疫診所、隔離中心的選址問題,民間爭議聲不斷,「一九年社會運動後,社會撕裂太厲害。不可能一廂情願,以為幾個月內可以解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問題。」

當局須加強抗疫危機論述

在張炳良眼中,控疫與政治難以分開,「如果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高,政府推行抗疫政策會較易。」自願全民檢測只有四分一人口參與,正反映不少市民對政府的施政缺乏信心。但他深明,即使政府快速處理疫情,亦無助於提升民望,故認為當局須加強抗疫危機論述,解釋政策推行的因由,而非純粹作出資訊發放,「要告訴市民,我們現在處於甚麼境界,我們正面對甚麼問題,等大家in the picture(掌握來龍去脈)。」

去年二月在全面封關爭議聲下,特首林鄭月娥拋下一句回應:「封關的說法已經無甚意思」,惟未有向市民解說政府的政策顧慮,張炳良認為政府並未把握時機進行危機論述,令封關之說走向政治化,「政府的顧慮我都明白,封關並非『是與否』般簡單,亦非單純政治問題。所以更要解釋為何我們做不到百分百封關,正如機組人員、船員等需要豁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