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應憧憬萬千,但礙於疫情持續,市面蕭條;加上社情虛怯,信心不穩;還有教育政策待以調適;這一切或多或少都令教育界不同持份者在二○二一年出現一份憂心的情緒。

長期斷斷續續停止面授教學,令學前教育面對極嚴峻的挑戰,尤其是那些沒有參加「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畫」的學校;因為有些家長安排其子女暫時退學,至使部分幼師因學校資金問題而被辭退。相信這情況在短期內未必能得以改善,故不少現職和快將畢業的幼師都常懷着一份沉重憂慮的心情。

至於基礎教育領域方面,情況亦不相伯仲。疫情窒礙了每天往返中港兩地的學童,其父母多已為他們重新在內地安排就學;新的雙非學童亦會大幅下降,這直接影響學校收生,縮班殺校的壓力自會增加。除此之外,整個中小學界別和專上大學領域同樣地需要面對學生人數下降的問題。主因是社情的關係,部分學生前往海外升學,這現象在本學期已經在一些直接資助和傳統名校中有所顯現,一些自負盈虧的專上課程亦如是。假若情況持續,將會令整個教育體系的穩定性受到衝擊,尤其是那些三、四綫和相對弱勢的學校。

這股就業不安穩的情況在老師的層面亦有所浮現。由於新高中的核心課程將有重大的改變,需要作出調適。不論是強化餘下中、英、數三個學科的課時,抑或增加選修學科的數目,均會影響學校行政的安排、教師的就業和教擔,以及家長對子女前途的考量。牽一髮動全身,僅僅一個核心學科的改變,不但影響不同持份者的自身利益,亦直接影響考評制度和大學收生的機制。不明確的改變怎可讓各人在新一年有安穩的心。為人師者,最擔心的莫過於學子的情懷。同學們仍在年輕之年,風浪經歷不多,要他們面對疫情持續所帶來不穩的公開考試,學習的深度和進度受到影響,師生均休戚與共,坐立不安。

天災無情,仍可攜手迎難而上;人若不濟,添煩添亂,只會百上加斤;在前景困擾的情況下,只好懷着悲觀的心態愁對這二○二一年的年頭。

麥耀光
作者為廠商會中學校長,從事中學教育工作逾三十載。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月6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