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冷待研究報告 二戰遺址恐變廢墟
01月13日
訪問當日,黎偉聰帶同十多名港大師生,到港島黃泥涌峽一帶視察二戰碉堡的情況。當年橫渡維多利亞港的日軍為登上渣甸山、聶哥信山等高地,在黃泥涌峽與英軍激戰。黃泥涌峽軍事遺址在○九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港府於是為部分遺址設立指示牌,介紹當地歷史,包括機槍堡JLO1。黎偉聰表示,由於JLO1位處郊野公園範圍,漁護署會派員定期清理附近雜草,確保建築清晰可見,惟當局為免有人破壞機槍堡,以石屎密封大門,「在沒有管理之下,密封大門可能是比較好的做法,但理想的文物教育應該讓公眾進入內部,感受當年軍人的情況。」
戰時觀察站指示牌欠奉
縱然黃泥涌峽屬二戰主要戰場,但現場不是所有遺迹也獲得一視同仁的保養,距離JLO1十分鐘路程的戰時觀察站,構築物比JLO1更具規模,現場更有疑被高射炮打破的痕迹,但此處沒有指示牌,未被視作戰時遺址,當局於是任由野草生長,雜草幾乎埋沒當年英軍鋪設的石級,要由一眾港大師生協助清理,方能重光。黎偉聰苦笑道,過去十年幾乎每周行山,輪流造訪不同的二戰碉堡,既為記錄最新情況,亦順便清理枯枝廢木,避免碉堡隱沒。
港大建築學系在一一年十二月八日,即香港保衞戰七十周年紀念日,發表二戰時期香港防禦工事研究報告,通過比對上世紀三十年代至近期的航空拍攝圖片,找出分布在港島南區及九龍,約一百二十個戰爭防禦設施,包括機槍堡、炮台、防空洞、隧道及軍火庫等,當中以機槍堡的數量最多。黎偉聰憶述,報告一度引來廣泛反響,港府曾派員向他了解情況,惟十年過去,除了鄰近荃灣城門郊野公園的城門碉堡,設有遊客中心介紹歷史外,其餘的碉堡遺迹均遭到冷待。
僅餘機槍堡集中港島南
過去研究指出,香港島沿岸在二戰時期共有七十二個碉堡,主要為機槍堡,隨着戰爭結束,港島北的機槍堡已悉數拆卸,以騰出用地作城市發展,目前僅餘的機槍堡遺迹,集中在港島南沿岸。黎偉聰在十年前實地視察其中二十六個遺迹,其中位於中灣的機槍堡經已倒塌,其他的機槍堡雖然未有即時倒塌的危險,但因為曾被人霸佔居住,以及日久失修,均有修葺的需要。
黎偉聰形容,碉堡再經十年風霜,部分已有結構危險,其中以港島的情況最令人擔憂(見圖)。在大潭道美國會所對開的二十九號機槍堡,以及鄰近海洋公園的十四號機槍堡,近年牆身已長滿荊棘及其他攀藤植物,將逐漸影響建築物結構,增加倒塌危險,「十四號機槍堡有文獻記錄日軍攻佔的經過,甚至是屠殺戰俘的地方,很有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