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自由回想」溫習法
01月15日
在研究中,他們將學生分成四組,各自採取不同策略,包括「一再複習」、「只複習一次」、「自由回想」和「畫概念圖」。在考試前,要該學生預測自己的得分。結果是,「一再複習」組的學生預測自己的分數為四組之中最高,而「自由回想」(不看課本,盡力記住內容)組的學生自我預測的分數最低。最終的考試表現又如何呢?竟然與預期完全不同,「一再複習」組學生的成績不如他們想像般理想,而「自由回想」組學生的分數則是在各組之中最高。
究竟學生的自我感覺為何與實際情況出現如此大的落差呢?這或許跟溫習方式令學習者產生的不同感覺有關。「一再複習」組的學生一直拿着課本讀,課本給予他們一種實在的感覺,讓他們以為自己已甚懂。「自由回想」組的學生由於沒有課本在手,純粹靠記憶,令他們有很多如「我是否不明白呢、我是否忘記了呢」的懷疑,因此自我評估的分數較低。然而,他們的自我懷疑未必符合實情的。
當然,我們不能將事情說得太簡單或太極端。若然學生從無溫習,那「自由回想」還是不行的,因為要進行回想,也要腦海中有東西可以回想才行。這里所指的情況,是為何在溫習到一定程度後,「自由回想」能提升表現呢?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因為「自由回想」所引發的「自我測試」產生作用。「自由回想」組的學生在沒書可看的情況下,溫習過程會以不斷的「自我測試」方式進行,如問自己:「我記得這部分嗎?掌握了嗎?」持續測試自己的記憶、思考,甚至表達能力,在腦海中自問自答,以重整知識,加深記憶和理解。
有些同學說自己讀書讀不進腦子裏,以上研究或許能提供一點出路。除了不斷重溫、死溫外,我們應尋找更多不同方式,以更有效地刺激和啟動我們腦部的學習功能,這樣才能達至更好的效果。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經濟科科主任、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月15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