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載拓醫管局IT系統 張毅翔慶幸幫到人
01月18日
醫管局的資訊科技創新實驗室內,除展示新穎的醫療儀器外,更有模擬病房,各儀器的擺位均與真實病房相同,但以往厚重的病人牌板由平板電腦取代,牀頭提示「切勿飲食」、「慎防跌倒」等字句亦由紙張變為在平板電腦中展示。張毅翔透露,病人在血壓機所量度的維生指數,可無綫傳輸入平板,自動整理出圖表,住院期間的變化一目了然。
智慧病房將擴至18醫院
這種智慧病房目前已在天水圍醫院及將軍澳醫院試行,張毅翔預告未來三年,可以推展至全港十八間急症醫院。眼前一切新科技的起步點,是將病人牌板電子化。
醫管局成立後一九九一年底接手公立醫院,二十七歲的張毅翔一九九三年加入醫管局。於英國長大、澳洲讀醫的他曾行醫一段短時間,之後鑽研編寫電子病歷軟件,其時醫管局招聘懂醫學及電腦系統的人,他遂應徵並來港工作。臨牀醫療管理系統(CMS)由一九九五年的第一代發展到現時的第四代,他謙稱「唔敢話一手一腳建立」,但的確是開荒的團隊之一。
甫推電子化即遇沙士
以往的牌板以紙本形式記錄病歷,病人入院時,醫護需先到牌板房攀上攀落的翻找病人牌板,偶爾有牌板遺失,「以前久唔久有病人來到無牌板,我哋都照睇症」,但現時已不可行,電子病歷省時之餘能提升醫護的工作效率,亦節省紙張,張笑言「慳咗唔知幾多棵樹」。
不過由零開始電子化是大工程,張毅翔表示,當年前綫醫護對電腦不熟識,「連個mouse(滑鼠)都可能未揸過」,加上前綫工作忙碌,未必有太多時間聽技術人員解釋,要令他們肯用新事物,系統必須與前綫運作配合良好:「唔係人遷就系統,而係要系統遷就人」。
CMS在公立醫院應用後不久,旋即遇上二○○三年沙士,張毅翔慶幸醫護當時已習慣電子病歷,科技部迅速建設名為「eSARS」的系統,記錄沙士病人的情況,改善病房報數或有錯漏及延誤的問題。張又稱,沙士期間無時間開會討論,只能邊做邊改良,亦影響了今後的系統研發方式,會先推出早期版本讓醫護試用。
事故傷者資料處理惹爭議
醫管局正逐步邁向無紙化,不過去年八月CMS的網絡連接一度故障,多間醫院醫護未能查閱病人資料及病歷、派藥系統及化驗報告。張毅翔承認無紙化或有風險,現行做法是將資料備份在院內的電腦,離綫亦可查閱,但去年的故障發現並非全部備份皆運作正常,部門須再花時間解決此問題。
反修例運動期間,醫管局一度被質疑會轉交大型事故傷者資料予警方,外界對醫管局的信任瀕臨崩塌。張毅翔直認該次事件難忘,因有關指控並非事實,強調當局非常緊張病人私隱,「我哋查過晒有報告出晒,件事係無發生」。當時「急症室資訊系統」亦被揭發在大型事故期間,毋須額外登入可查閱病人資料。事件發生後數月,醫管局宣布將加強系統保安。
打好數據電子化的基礎後,發展空間更廣。醫管局與多所大學合作,利用大數據庫中的匿名臨牀數據讓AI學習識別疾病,目前正試驗教AI學習看肺部X光片。張毅翔指AI可找出疑有肺癌徵狀的肺片,準繩度高,若醫生看漏眼的話,AI可找出被遺漏的高風險個案,項目有望今年內擴至全港醫院,團隊亦正研究以AI技術識別中風及骨折病人。
未來在院內,醫生可用手機查閱病人電子病歷,機械人將穿梭走廊及病房,擔起運送物品的責任;在院外,醫管局設計的手機應用程式「HA Go」讓病人追蹤自身情況,提高病人的治療參與度。過去一年新冠肺炎肆虐,張毅翔指爆疫之後,各地對遙距醫療的需求暴增,為他們推動新科技注入強心針。
不過張毅翔強調,新科技並非要取代醫護,AI不能代替醫生開藥及做手術,研發目的是找出或被遺忘的細節,利用科技輔助,整個治療流程可運行得更順暢,「每個系統加埋幫少少」就有機會救回人命。機械人運物品 AI助尋遺漏個案 談到智慧醫院藍圖,不論介紹哪款新系統或工具,張毅翔總以「會有更多新功能」作結。他道破香港的醫療困局:「病人愈來愈多、愈來愈老、愈來愈病,但單靠人手未必處理得到眾多個案,醫院具可持續性,對醫管局的未來非常重要。」
在個人層面,張毅翔重提當年希望加入大機構做有意義的事,又指海外架設醫療系統,或多或少與金錢有關,如會計及保險等,這並非如他所願。資訊科技界人才不難「跳槽」,張毅翔一做便是二十八年,他道來醫療科技的特點:「做醫療好處是你見到系統可以幫到人,如果只是幫人計錢,無乜感覺,但你幫人救命就好唔同」,他慶幸有此機會,與團隊合力研發幫助醫患雙方的系統。
做醫療好處是見到系統幫到人,如果只幫人計錢無甚感覺。
全文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