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育兒】競爭不是目的只是工具
01月18日
當然,比賽在人類社會該不會消失的,人與生俱來都需要那種「我比你好」的優越感,可是文明的意義在於我們渴望「向善」,難道我們甘於停留在基本層次上嗎?教育家可以把目標提高一點,想想如何教導孩子Collaboration和Contribution呢?
還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讀大學時,每科都有Group project,所佔的分數比例較考試高;學校有這樣的課程設計,目的是要強調Team work的重要,Collaboration就是「合作」,取得win-win的成果,孩子都要學「我為你的『好』感到快樂,因為你『好』時我也『好』。」
再上一個層次就是Contribution,這是一個境界,全心全意希望大家好。最近我在上Jane Goodall在MasterClass的保育課程,她鼓勵我們愛護地球、保護環境,讓我們學習和實踐如何貢獻社會和世界。
Competition、Collaboration和Contribution三者既沒有衝突,亦可同步發生和進行,重點在於我們的意向(Intention),當我們沉迷在Competition帶來的虛榮,或許難以看到後兩者的層次,可是當我們把意向投放於Contribution時,我們會發現,前兩者都只是我們的「工具」,讓我們「向善」。
在英語繪本世界里,有大量關於貢獻的故事,既有著名人物的大故事,也有日常生活的小故事;讓我們的孩子早早脫離以競爭為目標的思想形態,來幫助孩子提升目標的層次。人的快樂源於貢獻,孩子的生命會因此變得豐盛。
陳東紅
作者擁有十多年英語教育出版經驗,曾參與英文學生刊物創刊工作及出版英語兒童書籍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1月18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