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襲港一年,疫情至今仍未見曙光。回看四波疫情都由境外輸入,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團隊分析多個個案的基因排序,發現本港最少出現過十種病毒基因型,當中九種均為外來輸入。雖然港府陸續封關,外防似乎「守得住」,但專家指當局的內防爆發圍堵措施進退失據,促應果斷擴大強制檢測範圍,盡快「清零」。記者:呂穎姍

本港經歷四波疫情,理大蕭傑恒團隊接受訪問時表示,他們用基因排序分析顯示,本港第一波的病毒株O型、L型及S型,均屬內地主流病毒株,當中L型「成功」於香港「落地生根」,從而衍生出打邊爐家族及佛堂群組等。其中佛堂群組後期慢慢演變成V型病毒株,為本港第一隻亦是唯一在香港演變出來的病毒株。隨着三月時,歐美留學生抵港帶入G型病毒株後,初型的內地輸入病毒株亦逐漸被取替。G型病毒株由於帶有D614G突變,故傳播力較原始內地的病毒株高。病毒流入了社區後,衍生出愉景灣婚禮群組及酒吧群組。

L型落地生根衍生邊爐佛堂組

第二波疫情在四月開始慢慢回落,並一度經歷長時間零確診,政府更因而放寬船員上岸,隨即成為防疫漏洞,將病毒流入社區。團隊分析後發現,第三波疫情由三款GR型病毒株主導,並確定至少兩款為豁免人士所致,分別為哈薩克機組人員及印度海員。前者將病毒傳播至禮頓山家庭,後者則傳播至新發茶餐廳收銀員,並將病毒帶到本港各區,包括慈雲山爆發及葵青貨櫃碼頭等。

第三波疫情看似緊接着第四波疫情,不過其實本港去年九月亦曾試過「清零」數天,直到九月底,本港外防再「漏招」。團隊發現中環食肆「無二」群組的病毒株與尼泊爾及印度輸入個案相似,變成GH型病毒株,相關傳播鏈到現在仍未能截斷,包括至今最多人的歌舞群組及現時正爆疫的油尖旺區,亦為同一種病毒株。

促政府外防不要再「失防」

第四波疫情與以往疫情有別,在本地傳播鏈未斷時又引起爆發,蕭傑恒指,GH型病毒株與GR病毒株一樣有更強傳播力,加上天氣影響,令病毒株在港廣泛流行。以往衞生防護中心圍堵政策強,但今波疫情似乎未夠快及果斷,圍堵能力亦隨着市民的抗疫疫倦大削成效,令到病毒株至現時仍在本港流傳,「好彩流行的不是英國變異的病毒株,否則可能個案會較高。」他認為,政府或應擴大檢測範圍以盡力「圍堵」病毒,「今次好像有好多考慮,決定下得不夠快。」他促請政府加大力度圍堵及不要再在外防「失守」,令英國及南非的變異病毒株流入社區。

全文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