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封區」縮小規模 突擊封鎖強檢較佳
01月27日
因應佐敦十六條街區內有九成大廈污水樣本檢測對病毒呈陽性,政府上周末首度劃界封區兩日,受限區域內全部居民須接受病毒檢測才獲解封。當局原先預計檢測約一萬人,最終為逾七千人化驗,發現十三宗確診個案,惟封區的風聲在宣布前夕已泄漏成一大敗筆。
回顧佐敦封區,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政府動員規模大,難免走漏風聲,亦未能阻止潛在個案在潛伏期過後發病,直言封區成效低。劃界封區令人聯想起內地自爆疫以來的多次封城,不過梁子超點出,兩地社區制度不同,本港沒有街道委員會等組織支援,難以做封閉式管理及動員採樣,內地檢測亦須配合小區封鎖隔離,隔離一、兩周未必足以截斷傳播鏈。
只封48小時難斷病毒傳播
公共衞生研究社召集人陳盈亦指,由於只封四十八小時,封區的客觀效果等同疫廈強檢,未能如外國或內地般封鎖地區七至十四日,達至原地檢疫、切斷病毒流通之效。她認為,單是以街道分區做檢測,難以解決跨區上班人士可能引申的傳播鏈,若要推行「港式封區」,當局必須提供配套,減低對上班人士的影響,甚至全港推行有時效的在家工作措施。
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直言,佐敦封區與疫廈強檢,目的為找出感染源頭及隱形傳播鏈,惟政府在封區消息流傳後,未有即時解說清楚封區流程及時效,因而引起居民恐慌,「香港不似內地封區會派公安防止居民進出,所以封區前居民『雞飛狗走』。現時陽性比率不高,有可能與居民『走漏』有關,就算找到十三名隱形患者,亦只是慘勝。」
封區前未計畫好流程安排
佐敦封區由三家檢測承辦商協助居民檢測,不願具名的檢測業界表示,政府在封區前未有計畫好流程安排,例如如何動員安排居民接受檢測後戴手帶、派發糧食物資等,令他們延遲啟動採檢工作。他又認為,政府錯失封區檢測的最佳時機,如果提早一至兩星期進行,相信可找出更多個案,「當時疫廈『火苗』較小,即使圍封也毋須大量人力物力,檢測時間也可加快縮短。」
事實上,封區後不少受限區域內的居民也無所適從,須尋求區議員協助。佐敦北區議員何富榮透露事前未獲與當局交流的機會,有居民不知大廈內可取食物包致捱餓,民政事務總署聲稱已準備清真食品、但穆斯林未能取得等情況,反映或涉訊息傳遞錯誤。何續指,基層未必能看到電視新聞或上網查閱政府的公布,建議政府派發完整的封區流程及指引予市民,要求協助亦有路可循。佐敦封區動員了政府多個部門,但因不掌握社區的需要引起不滿,梁子超建議政府理順與區議員間的溝通。
逐一登記住戶人數跟進檢測
郭健安續說,居民在封區前「逃亡」有機會讓帶病毒者走進其他地區逗留,加速疫情擴散,造成反效果。為免同類情況發生,他認為,政府須為受影響居民提供清晰指引,包括檢測先後、封區時效,以至封區期間的物資安排等資訊,「相信大部分市民不希望疫情沒完沒了,若政府提高檢測透明度,就算未必百分百的居民會留低,但只要有九成人做檢測,成效已經好大。」
特首林鄭月娥昨日總結封區成效時,稱不排除將封區做法擴至其他區域,港府晚上七時即突襲式封區,封鎖碧街及東安街共三幢大廈,目標於今早六時解封。梁子超認同最新的封區做法較合理,形容當局「從錯誤中學習」,他建議政府人員趁封區「洗樓」期間,逐一為受限區的住戶作登記,記錄未返家的住客人數,亦要知悉大廈內的商戶是否有員工已下班離開,翌日為這批人跟進檢測,才可全面得知該區的感染情況。
梁子超續說,香港較適合小規模的圍封,封鎖個別大廈後取得初步檢測的結果,再決定應放人抑或要求居民隔離檢疫。至於個案較多的大廈,可於三日後再做次輪檢測,以免走漏未發病的患者。
交代流程有助居民配合
郭健安也認為今次行動比起佐敦封區有進步,更加有效率主動找出隱形傳播鏈。他推斷,由於過去兩周不少感染者集中居於該區,政府為減低對上班人士的影響,遂於晚上至凌晨為居民安排強檢,但成效則有待檢測陽性比率才能評論。
封鎖大廈強檢預計於十二小時內完成,郭健安預料,政府未必有時間交代檢測流程,但認為當局仍需加強解說,讓市民明白政府如何判斷圍封準則及流程,繼而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增加居民配合強檢的機會。
坊間盛傳油麻地果欄一帶亦可能要封鎖,梁子超強調封區須弄清楚目的,若果欄的店鋪有員工記錄,可發強制檢測令配合執法查核檢測結果,如當局曾於清晨六時派員封鎖沙田乙明邨明恩樓出入口,要求居民出示檢測結果的做法,已能夠追蹤到確診者。
全文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