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現在感到前所未有的正面情緒!」Keith喜孜孜地告訴我。「我的變化真算大,回想之前情緒很差,整天臭口臭面,現在我認識了很多新朋友,生活圈子也擴闊了。」他說的時候,我的心也很安慰。他當初找我時,情緒很低落,整天沒有動力做事,人沒精打采,整天只想睡覺,好像睡極也不精神。「千萬不可以高興得太早。」我心中突然有一個預感:Keith很大機會患上躁鬱症!

 Keith只得二十歲,差不多有六分一青少年的抑鬱症,會演變成躁鬱症。況且他展現的抑鬱徵狀,比較像躁鬱症的抑鬱。「Keith,我想問你性格一向是怎樣的?」我問。「我天生較為內向,一直以來沒有很多朋友,做人往往也缺乏自信。醫生,不用擔心,我現在不同了,我有了自信,人際關係也改善很多了。」他回答。我不作聲,只在他的病歷寫上一個鑑別診斷:躁鬱症。

  一般來說,抑鬱症醫好了,只會變回正常,不會由內向性格變成外向性格。對於Keith的轉變,我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當然我希望這只是我的假設。沒多久,他告訴我:「醫生,我當上歷史學會的主席,我很開心,有不少同學原來那樣支持我!」他手舞足蹈地告訴我。我的擔心終於被證實了!

  有一天,Keith在學會中,對着不聽他話、持不同意見的同學大發雷霆。「你們甚麼也不懂,只是一班垃圾!」他大聲叱喝,很多同學都因為他暴躁的情緒,感到很吃驚。他卻不以為然:「我才不管垃圾的反應。」他還常常跟同學在宿舍通宵達旦地吹水、吃糖水、飲酒。他媽媽發現他過度消費,買了很多奢侈品回家。「醫生,Keith一直都很節儉,這次他買了三雙新鞋子。」她對我說。「Keith患上躁鬱症,他的治療方向跟抑鬱症大大不同。」我對Keith和他媽媽說。

  治療躁鬱症一點也不容易,每宗個案使用的藥物和劑量都有頗大的差異。我開始用情緒穩定劑去醫治Keith。經過一段時間調整藥物,他的情緒日益穩定。最後他終於可以回復正常:「不鬱不躁。」所以,我其實怕有抑鬱徵狀的病人忽然對我說:「醫生,我現在好爽、好開心!」

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月25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