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在一九九一年九月推行的「直接資助計畫」,今年已步入第三十個年頭,而直資學校亦成為不少家長的選擇。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接受專訪時表示,近年直資學校在營運上的彈性減少,包括可修讀國際課程人數和規範等,有違當年辦直資學校的原則,故直資議會盼教育局可維持直資計畫的初心,不想直資逐漸變得津校化,甚至是官校化。

現時全港有七十一所直資學校,包括中學、小學及一條龍學校,當中有不少均深受家長歡迎,每年的申請人數動輒過千,學位競爭情況相當激烈。究其原因,除了因直資學校當中,有部分是從津貼學校轉制而來的傳統名校,亦有校齡相對較淺的直資學校,提供國際課程,例如國際文憑(IB)課程、英國課程如IGCSE和GCE A-Level等,又可自訂教學語言,都是吸引家長為子女報讀的因素。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兼港青基信書院校長陳狄安接受《教育版》專訪時表示,直資學校面世近三十年,多年來面對不同挑戰,例如移民潮下,直資學校有學生流失,對以按學生人頭計算資助額的直資學校來說,或多或少有影響,期望教育局在資源調配時,明白直資學校正面對這問題。但他坦言,移民潮是大環境及社會問題,反而直資學校營運的彈性減少,受監管範圍遠較三十年前多,這方面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