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環保署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下午達到甚高水平,而本港有逾70萬名糖尿病患者,等如每10人中就有1人,中文大學早前一個研究發現,居於空氣中微細懸浮粒子(PM2.5)濃度較低地區並有高水平運動量的人士,相比居於PM2.5濃度較高地區兼缺乏運動者,前者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較後者低64%。研究亦顯示,不論PM2.5濃度如何,定期運動對減低糖尿病風險的好處仍然存在。結果反映,透過定期運動預防糖尿病是一種穩妥的策略。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早前分析了台灣一項有156,314名成人參與、於2001至2016年間進行研究而得出的數據。

是次研究由中大領導,合作單位包括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及香港科技大學,研究中所用的數據則來自台灣。台灣的PM2.5年均濃度是世界衞生組織指引建議限值的2.6倍。

研究參加者先接受醫學檢查診斷有否罹患糖尿病,另按每名參加者的居住地址,利用衛星模型估算他們兩年內平均接觸的PM2.5濃度。參加者亦要自行填寫問卷,記錄他們閒時的運動習慣。根據參加者運動的強度和時間,將他們分成3組:不活躍(每週<0.6 MET-h 3)、中度活躍(每週0.6 to 9.8 MET-h 4)和活躍(每週>9.8 MET-h 5)。

研究人員分析發現,活躍運動加上居於PM2.5濃度較低地區的參加者,他們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較低。相反運動量少兼居於PM2.5濃度較高的參加者,他們有較高風險患上二型糖尿病。總括而言,前者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較後者低64%。

研究的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郭萃補充,研究顯示在PM2.5濃度不同的環境,定期運動對降低罹患二型糖尿病風險的好處仍然存在。這反映對於居住於空氣污染相對嚴重地區的人士,定期進行運動仍是他們減低患上二型糖尿病風險的穩妥方法,值得推廣。

現時已知空氣污染物PM2.5與不同器官發炎相關,可引致早期葡萄糖代謝異常,繼而引發糖尿病。另一邊廂,早前曾有研究指出運動時吸入的空氣污染物,只佔日常吸入份量的很少部分,這解釋了為何居於不同空氣污染程度的環境,定期運動對降低罹患二型糖尿病風險仍有好處。

中大醫學院副教授勞向前提醒,這並不意味著在某段甚高或嚴重污染的時間內做運動,比不做運動更好,尤其是對於那些本身患病風險較高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