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年長的上一輩多期望子女聽他們的話,依從其價值取向,跟他們的旨意發展人生。故此,無論是升學選科,抑或是擬定職業取向,都需要聽從父母師長的意願向前走。現今的社會還該這樣嗎?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整個世界已經改變了,教育工作者和師長父母漸漸明白到我們是需要了解孩童和年輕人的想法和尊重他們的見解。通過教導、培育和溝通去引領他們發展人生。

上星期參與一會議,席間有人提出一個問題:「為何老師安排學生進行討論,容讓他們自行作出決定,這會令同學們走上錯誤的道路。」亦有與會者質疑老師為何沒有價值取向(value free),這如何能引領同學踏上正途,作合宜的決定。他們提出的問題是正常的,在某情況下亦是有其道理。然而,其憂慮多是只看到鏡子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端的情況。

早前的文章曾提及老師是有其責任,假若只安排學生在沒有知識基礎和欠缺實質資料的情況下空談討論,同學只能天馬行空地表達一點意見便作出結論,這是十分危險,很容易令同學出現誤判而導致錯誤的結果。故此,老師應有充分的教導和給予準確的資料,才安排同學進行討論。

每一個人都有其價值觀,老師在引領和教導同學的過程中,是否應該秉持沒有價值取向的態度,實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當議題和事件是屬於傳統常模、社會規範和法理律例,老師便應向同學作出清晰明確的指導,引領他們行正確的路和走合適的方向;否則同學便會被社群摒棄、同儕排擠,甚或負上刑責。在這些是非黑白的價值觀議題上,老師是應向同學表明其立場,引導同學有正確的思維。但對於一些個人感受、判斷取向和認受喜好的情況,老師宜保持中立,讓同學思考其利弊,從而作其價值的選取。

我們作為長輩,常不經意地把個人的經歷和價值強行要求子女學童跟從,如安排他們參加一些興趣班、喜愛某些物品、接受某些事物;這一切均屬我們的見解,而沒有考慮他們的角度和感受。故此,在這些情況下,師長父母需要留意我們的價值取向是否會窒礙了他們的自主判斷和個人成長。今天,我們是否須與子女學童「互通話、齊步走」!

麥耀光
作者為廠商會中學校長,從事中學教育工作逾三十載。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3月24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