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復活.四月天
03月31日
年幼時,曾就讀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小學,雖不是教徒,但仍感到那份溫馨的節日氣氛。學校除了安排祈禱祝福的聚會外,亦會在課堂中繪畫和製作復活蛋。最開心莫過於參與校內的攤位遊戲和從神父手中收取復活節禮物。
長大一點,踏上初中,紅紅的木棉總是提醒我們要好好溫習,以應付假後的統測。及至高中,復活節期間的四月天,凋謝中的杜鵑則予人一份悲淒的感覺,加上那些朦朧的霧水,四周總是瀰漫着灰沉;因為那份公開考試的壓力重重地壓在頭上。
執起教鞭,復活節又是另一回事!由於我在最初任職的中學擔任統籌課外活動的工作,故須在四月期間擬定學期終結時的試後和暑期活動。同事們希望每年都有點更新和變化,實在費煞思量;而且營地租借常遇上阻滯,憂心和困擾之情實難以言喻。故此,復活節除了是忙碌的日子之外,亦是我憂心之期。
二○○○年後,轉到另一所中學任職,需要擔任教師發展和培訓的工作。在那些年期間,前往內地省市觀摩是教育的潮流趨勢。由於內地沒有復活節假期,香港又毋須上課,正好讓兩地教師交流。難忘的要說是當年「沙士」疫情期間的籌組安排,反反覆覆地更改了多次都未能成事。因未能成行,校長認為學校不宜支付相關費用,一切須由老師承擔,要求老師個別自行安排,同事間自有意見。這挑戰和困難的經歷,讓我體會和學習到管理的藝術。
及至近十多年,需要顧及全校的運作,復活節已經成為總結與發展的階段指標。絢麗的杜鵑提示了這學期快將完結,需要為老師作出評鑑和為學校進行周年檢討;火燄的木棉亦喚醒學校需要規劃來年的方向和發展。
明年今日,相信經歷定有不同;但肯定的是:杜鵑依舊洋溢芬芳,木棉繼續向上盛放。
麥耀光
作者為廠商會中學校長,從事中學復活.四月天。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3月31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