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學生當下的思慮
04月01日
有學生問去大灣區發展好嗎?更有學生在會後追着我要進一步了解去內地工作,包括申請公務員的情況,加上我們在大灣區咖啡創業培訓計畫吸引了近八百人報名的經驗,我感到態度較積極的香港年輕人愈來愈多把事業發展空間擴大到內地去了。
對於沒有內地聯繫或內地經驗的青年來說,到內地城市就業創業的確有不少挑戰,所以我鼓勵他們,如果個人或家庭沒有經濟包袱負擔,完全值得一試,而且可以用實習的心態,不計較人工高低,利用年輕人的時間優勢,在這個階段出外闖蕩。內地發展比香港快,各行各業都不斷在擴充,年輕人較易有上流的機會。另外,香港根本是大灣區的一部分,所以概念上不是「返」或者「入」大灣區,而是即使身在香港,也在思維上用好大灣區「9+2」城市的人才流動、資金流動、訊息流動等方便,發展個人事業。
有一位工作過再重返校園的學生很擔心會失敗,對自己現在走的路信心不足。我對他說,關鍵在於加深對自己的了解,例如是甚麼因素最易令自己失敗,然後再想想失敗之後可以有甚麼出路,作好最壞打算,知道自己可以承受,那就應該放下包袱,一往無前。而且,成功是累積回來的,應該將目標分拆,一小步一小步地累積成功,提升自信,不斷前進。
有學生已有家庭,上課、做功課、照顧家庭,二十四小時不夠用。於是,我請她先編排時間表,如果連時間表也編不下,就要下決心放棄一部分事情,再者要提升效率,例如嚴格控制與同學開會談功課的時間。
據事後了解到的學生反映,認為我同他們分享個人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以及提供對一些事情的見解,有激勵和刺激反思的作用,信心不足的同學覺得不應妄自菲薄,堅定了繼續現有道路走下去的決心。其實,他們的思慮,也是我繼續進步的養分,我也要感謝他們呢!
電郵:[email protected]
陳卓禧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4月1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