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星期,我主動要求,請五年級數學老師讓我來授課,教學單元是分數乘法,一連四課,將由我來設計教學內容。

這一次,不似上次教一年級立體圖形般很快便有教學點子,原因是甚麼?可能我正開始六年級的重構自校回收系統課程,以及負責社際足球比賽,近日都很忙,未有空去想。

不過,更根本的原因,應該是我太熟悉這個課題了。自村校年代開始,我都任教高年級數學,分數乘法已教過很多很多次了,手上有大量教材及工作紙,不知不覺間,腦內形成一套固定的教學程序,似乎難以突破。

這次要再教分數乘法,就是不想再依從舊日的方法,希望把成長思維放進數學教學里,但意想不到的是,要突破也真的不容易,而最難突破的,應該是習慣吧!

平常的數學教學,大都是教師示範分數乘法的運算程序,有如操作機器般,總有一部分學生很快便能掌握,但不懂得的學生也有很多。以分數乘法為例,小時候,老師教我們的方法,都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需要約分便約分,都是一套操作性的程序,很重視學生能答對,要求學生學會一套既定的方法。

後來,教育學院也教了一些理論,不過,當了教師後,各種原因下,很快便會放下,沒有再使用。然後,當了教師二十年了,工作又忙碌,很自然便會因循使用舊方法。

現在,看了一些關於成長思維的書,了解到學生學習數學,必須讓學生動動腦筋,要敢於犯錯,在錯誤中修正,才能真正明白理解。近年,腦科學研究,更發現人腦在犯錯後,會有所成長,犯錯對腦部發展有正面的幫助,這和過去的想法很不同,所以,教師要有容許同學上課時有犯錯的空間。

於是,我在想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少講、同學多學;教師不用教太多,同學要學得很深入;還要加入合作學習、體驗教育等元素,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學習領域呢!

海星
作者為鄉師自然學校校長及創辦人,愛自然,愛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4月30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