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式】生生互評 促進學與教
05月11日
的確,在執教通識的經驗之中,筆者經常發現學生答題時的扣題意識,以至推論薄弱的難點。坦言,以往筆者會在批改學生功課後,派發參考範文供學生察閱,但學生在答題意識上的進步,成效不太顯著。然而,早前筆者在課堂中,加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功課環節,即是所有學生在交功課給我批改前,都要先由同班同學用三色原子筆(藍色、紅色、黑色)「批改」一次,施教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先用藍色原子筆,畫下扣題的句子;再用紅色原子筆,畫下概念化的分析部分;之後用黑色原子筆,畫下推論的結構。
通過學生與學生互評功課的環節,筆者察覺學生整體在通識答題,以及扣題的意識上,漸漸提高。筆者亦發現,學生甚至會向同儕指出:「你又忘記了寫主題句」、「你又忘記了兼論」,這種良性的學生互動風氣,彷彿令班上每位學生,形成一種無形的推動力,那符合Bloom's Taxonomy所強調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意之學習進程。
的確,或許很多時候,老師往往會在批改學生功課後,再發還予他們做改正。但這種模式,往往將評鑑的重心全部放在教師身上,令學生猶如填鴨般,根據指示作出改正,進步效果不太顯著。然而,通過以上的學生互相批改方式,卻令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彼此的論文,這不但能夠進一步增加學生對答題的認知,同時亦有助他們從不同學習者的觀點中,加而思考其理據,甚至找出對方理據的不足之處,從中有助提高學生實踐《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中的明辨性思考能力。值得留意的是,筆者察覺學生在進行互評時,多了發問來促進互動,從中亦能深化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說到底,教育理應不止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有時候,只要教師適時「放手」,與學生在學習路上同行,相信定必可以促進學與教。
電郵:[email protected]
潘晨健
作者為現職中學通識及中史科教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5月11日教育版專欄「 學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