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為學校營造全面性的藝術氛圍,校園生活便需要增加展示藝術文化的機會。如果單靠視藝科,定必獨力難支,故此要把藝術融入校園每一角落,可通過跨學科模式,讓藝術教育在不同範疇均能實踐。筆者任教的學校已發展多年跨學科學習,將視藝科融入主題架構中,建立了藝術文化課程、STEAM課程等,使學生能夠通過藝術創作,與各學科領域產生連結。在此容筆者跟各位分享一下,我們在跨學科課程中發展藝術教育的點滴心得。

在開展跨學科課程時,為減少重編課程的壓力,亦避免教學上的重大改變,我們會以現有的視藝單元配合。例如小一STEAM課程「大埔雀鳥」安排了學生負責生態保育劇場,而視藝科在小一已有教授製作紙偶的單元,非常適合作為表演道具,於是我們便把該單元融入STEAM課程,讓同學製作雀鳥紙偶。其實跨學科學習亦變相增加了視藝科課時,原本視藝科需要在創作前有大量輸入,現在因有常識科的觀鳥活動及中文科的繪本閱讀幫助,令視藝課堂可更專注於本科知識的教導。

當跨學科課程漸上軌道後,我們便開始發展專為跨學科模式而設的視藝單元。我們審視各個科目的教學重點,設計需要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的視藝單元,小五視藝單元「我是汽車設計師」就是其中一個由此發展而來的課題。該單元由STEAM「再生能源應用」層面出發,讓同學以「形隨機能」的設計理念,設計環保電動車。同學還需要應用常識科「閉合電路」知識和電腦科「立體繪圖」技術,製作實際試跑的環保電動車模型。

同工可能會擔心,視藝老師在課堂上要如何處理其他學科的問題呢?其實在我們創設的情景下,同學投入得儼如真的成為汽車設計團隊的一員。當他們遇到技術問題時(例如電路接駁),同學彼此間會充當顧問。如果連朋輩也解決不了,他們亦懂得在課餘時尋找其他專科老師協助。由此可見,跨學科學習的模式讓同學能更靈活學習,強化了應用藝術知識的層面,使學校的藝術氛圍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電郵:[email protected]

黃曙光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員、「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畫2020」傑出表現獎得獎教師、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視覺藝術科統籌。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5月13日教育版專欄「 學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