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天恩問得我最多的問題是:「你以前會唔會咁樣㗎?」

孩子懂事後,他們對自己或感到陌生,一方面,他們會按捺不住做一些事情,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未必認同自己所做的事情,這種自我矛盾對他們來說感覺怪怪的,這個時候,他們便會衍生一個想法:「我正常嗎?我是個怪人嗎?」

孩子一旦有了這個想法,他們或會感到害怕——害怕和陌生的自己在一起;假如孩子鑽牛角尖,他們定會感到不安和恐懼。

美國著名童書作家Judy Blume的著作大受歡迎,不止是因為她的故事引人入勝,而是她的風格寫實大膽,她要告訴孩子:你們都是正常的!不要懼怕!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認同Judy Blume的大膽風格,可是,她實在讓孩子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就好像每當天恩問我「你以前會唔會咁樣㗎」?當我答她「都會㗎」!她便會鬆一口氣,如釋重負。

她可能是上課不專心、可能是說了個謊話、可能是喜歡上一個男孩子等,面對着「陌生」的自己,她感到無助,而當我告訴她我也有同樣的想法、同樣的經歷時,她便因「有人陪」而鬆一口氣。

這也是孩子要讀繪本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好的繪本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安慰他們、教導他們。有一本書我很喜歡:《Each Kindness》,書中的女主角因為要「埋堆」而對新來的同學不瞅不睬,當她良心發現,希望和這位插班生做朋友時,這位同學已經離開學校,那種想補救也補救不了的處境,給這位女主⻆許多反省。

孩子都會因「埋堆」而做出一些自己也猜不透的行為,故事女主角的行為,能讓小讀者「鬆一口氣」,因為,我們有時也會有這種過失,到了末段,看着自責的女主角那份難受,反讓小讀者想安慰她,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從故事中學習。

陳東紅
作者擁有十多年英語教育出版經驗,曾參與英文學生刊物創刊工作及出版英語兒童書籍。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6月7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