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疫苗污染環境藏隱患 診所築防護網自救
06月09日
兩宗假陽性個案分別是官涌體育館疫苗接種中心護士及一名男警員,兩人樣本基因排序與科興疫苗病毒株一致,政府專家分析前者涉及接種中心環境污染,男警則到一間有提供新冠疫苗接種服務的診所求醫並取樣本瓶,專家估計或因樣本瓶受疫苗病毒株污染,致男警樣本對新冠病毒測試呈陽性。
診所為市民打針的過程可能引致環境污染,不少醫生均設法「自救」。有份參與疫苗接種計畫的兒科專科醫生楊超發表示,在診所替市民接種科興疫苗前,均會戴上手套及消毒疫苗樽面,再以針筒吸取疫苗,並即時扔掉空樽,於市民手臂注射疫苗後,亦會立即將針筒棄置於醫療廢物收集箱內。
地方有限難分工分流
兒科醫生陳以誠指出,新冠疫苗接種由他一手包辦,護士並不會接觸針筒針藥,如有病人有需要檢測,則交由護士負責採樣或處理樣本瓶,「兩個工序不會交叉處理。」為減低交叉風險,除了與護士分工,家庭醫生關嘉美表示,在診所營業前會開啟紫外綫殺菌燈,並會打開診所大門,讓細小的診所環境保持空氣流通,「但樓上鋪未必可以這樣做。」
不過,並非所有診所均能作分工分流。香港西醫工會流行病委員會主席陳培光縱使分隔打針與診症的地方,惟他指地方有限,兩房實則互通,在人手方面亦難以專門分工,「我要兩邊走,有時亦會幫忙打針。」香港西醫工會會長梁漢輝表示,其診所診症及打針流程於同一診症室,為減低物品被污染的機會,派藥及樣本瓶的流程則轉到接待處。另外,他會盡量安排市民在下午非繁忙時段前來接種疫苗,但若期間有其他病人即場求醫,診所亦難以再分流。
擠出空氣前用膠蓋蓋好針筒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認同,如果私家診所地方夠大,人手又夠,指定某區域用作打針固然是好,惟大部分診所地方有限,「在環境細小的診所,的確很難做到感染控制,不論打針,抑或留樣本,每個步驟都有人為接觸。」
疫苗溢出污染環境或涉不同工序,梁漢輝估計,醫護打針前擠出針筒內空氣的一剎,微量疫苗有可能被擠出而污染環境,故其診所員工現時改為在擠出空氣前用膠蓋蓋好針筒,減少污染機會。
針後一天內勿做核酸檢測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另解釋,本港兩款新冠疫苗設計不同,其中科興疫苗以藥瓶裝,醫護人員須以針筒抽出疫苗,若要減低疫苗外濺的機會,須視乎其「抽針」技術,「因瓶內的壓力較大,故抽出針嘴時須平衡壓力。」據他了解,醫生為病人接種疫苗時,往往由助理或護士從旁協助,惟他們未必學過抽針的手勢。
崔俊明續說,即使出現疫苗外濺,肉眼亦難以觀察,但基本上只是短途外濺,例如沾染手套、桌面等,故他建議醫護替他人接種疫苗後,須更換手套,另外將檢測樣本瓶等醫療物資,遠離疫苗接種的位置。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提到,內地半年前已開始有接種環境污染的問題,不過內地集中在接種中心打針,與本港有異。翻查深圳衞健委的建議,接種新冠疫苗後二十四小時內不應接受核酸檢測。何解釋,市民排隊打針時,若環境已受污染,有新冠病毒基因的物質可附在衣物或進入口鼻,影響檢測結果,若針後隔一至兩日再做檢測,可減少出錯機會。
一旦有病人驗出陽性,診所員工連同醫生本人亦會被送入隔離營,陳培光直言感擔憂,但慶幸類似個案的出現率不算頻密。他又憂慮即使診所持續消毒清潔,環境中亦可能帶有殘餘新冠病毒,他續指自假陽性個案出現後,未見政府向業界提供新意見。
政府未發建議給私醫跟從
何栢良直言,兩次出錯已致不少緊密接觸者被送往檢疫,亦連帶引發各場所的強制檢測要求,直斥「浪費人力物力」,惟政府至今仍未發官方建議予私家醫生,做法不妥:「若衞生署有官方說法,診所可參考建議決定是否跟從。」他認為私家診所只要有兩名醫護,工序上已可分流,如採樣、打針等工作由醫生專責,而處理樣本瓶等流程由護士專責,不過他認為毋須強制執行,診所不跟從須自行承擔風險。
社區疫苗接種中心計畫於九月底停運,意味屆時將有更多市民於私家醫院或診所打針。曾祈殷建議,私家醫生須作出自我評估或調整日常運作,確保診所滿足感染控制的要求,避免因環境污染而導致假陽性個案出現。他又認為,最直接的方法是建議市民到疫苗接種中心打針,如市民有需要做檢測,亦應避免在私家診所留下深喉唾液樣本,可考慮到指定檢測中心。
不適用人群各異 疫苗標籤欠清晰
政府全力「谷針」望推高接種率,惟專家指市面兩款疫苗的不適用人群各異,直指政府宣傳不夠清晰,致市民對疫苗安全存在誤解。
何栢良透露,本港兩種疫苗的藥物標籤所列禁忌不一,科興疫苗建議長期病患者若病情未受控不宜接種,惟復必泰疫苗的標籤僅列明,有疫苗敏感的人不宜接種,「復必泰都適合長期病患者接種,政府應清晰說明」,但當局的宣傳將兩者混為一談,致市民對疫苗的安全有誤解,他對此感可惜。
何栢良續指,即使是科興疫苗的藥物標籤亦並非基於數據的科學論述,「科興當時向內地藥監局申請審核時,三期臨牀研究未有長期病患者安全數據」,他認為若藥廠已有最新數據,最佳方法是盡快更新藥物標籤以釋疑。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