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英語對不少學生是難事,有中學生為提升學習趣味,在理工大學「啟迪創新習作」教學模式的協助下,利用英文俚語及諺語,配上奇怪中文翻譯及圖案的「潮語卡」,讓用家以寓教於樂,日後有望成為學校教材;有關注在職長者貧窮問題的學生,利用印有長者現況字句的布條,製成互動裝置,呼籲公眾關注長者貧窮問題。記者 袁嘉詠

由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統籌的「啟迪創新習作」,是首個把「社會創新」及「設計思維」元素融入中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一八年推行至今,已有十七所中學、四千多名中四及中五生參與,共開展二十個項目。紅磡的聖公會聖匠中學是參與學校之一,二十五名中四生在三個月內,設計多款英語教材,其中「潮語卡」暫分成深淺兩種難易度,均利用英文俚語及諺語製成。

研「潮語卡」化作教材

以「Good Egg(意即「好傢伙」)」為例,英文俚語「潮語卡」配上「好蛋」等奇怪的中文翻譯及圖案,以吸引玩家留意;程度較深的,則利用中英文字面看來一致、解釋不一的俚語及諺語,如「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似是中文的「水過鴨背」,但英語用法多指對他人批評置若罔顧,中文亦可解作白費心機,讓玩家須猜測卡面上的俚語或諺語的正確意思。校方正研究把「潮語卡」化為教材,應用於中一及中二英語課堂中。

沙田的台山商會中學則配合通識教育科,讓學生探討貧富差距問題,製成名為「負薪之憂」的互動裝置,以印上相關新聞或數據的布條,打造一個壓逼空間,讓學生通過體驗與感受,關注長者貧窮問題。有學生把蹺蹺板與展示板連接,玩家通過「槓桿原理」,看到展示板上鼓勵及歧視傷健人士的訊息,從而理解他們受到歧視的困境。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