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港大研「人工智能」量刑 設販毒罪刑期方程式
06月29日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高志明和法律學院教授張善喻率領研究團隊,研發出「港大人工智能律師」的第一階段模型,即販毒罪量刑估算程式。程式包括了八種常見毒品,包括可卡因、海洛英、冰毒、氯胺酮(K仔)硝甲西泮(五仔)、搖頭丸、大麻精及大麻草。用家只需回答四條問題,先輸入販運毒品重量,然後選取是否認罪,再剔選加刑或減刑因素包括自用為主或慣犯等選項,便可得出大約刑期,剔選各選項時更會顯示短句註解。
研究員張文傑及吳典軒訪問中即席示範如輸入四百克可卡因,剔選早期認罪和跨境販毒,程式便計算出監禁十五年量刑起點,跨境販毒加刑九個月,認罪扣減三分一刑期即六十三個月,最後刑期約為十年半,囚犯一般因在囚期間行為良好可再扣減實際刑期的三分之一,故實際服刑七年。
答四問題 得出刑期
高志明交代研發程式歷時約兩年,團隊為程式輸入了自一九九八年到前年間多達三千四百個相關案例。高志明稱,「初時單為人工智能輸入案例,透過機器學習計算出結果,效果未如理想,準確度僅八成多。」高志明分析案例中毒品市價左右了程式運算,其後團隊調整程式加入法律原則,馬上改善表現,準確度提升至高達九成三,「已經係幾準下㗎喇」,表現難以再大幅度提升。
可尋相似個案參考
為研發過程提供法律知識和意見的張達明解釋程式用處,提到「呢個(研發)真係要法律同科技嘅結合同互補,做律師噉樣呢,個腦記唔到幾千個案例」,而且「判刑如果法庭有新嘅指引,我哋可以靠電腦科技去detect(偵察),快好多」。再者「法庭量刑唔係死板一塊」。
高志明點出程式其中一個重大特點在可以在大量案例中為用家尋找相似個案,以供參考,程式計算出量刑結果後,會列出一系列相似案例,依據案件相似度排列,並附上判詞。張達明補充,程式公開後每日有上千瀏覽次數,未來仍希望改善程式,例如加入案例簡述,方便用家理解。
法官與律師不能取代
張達明強調程式「唔可以取代律師嘅專業意見,取代唔到,亦唔會取代法官去按證據判案」,只供大眾參考,因為「好多律師都唔知(相應刑期),唔係做開(販毒案),未必咁快噏得到」。張達明闡述設計用意為了協助相關非政府組織包括香港青年協會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等,去向青少年宣傳教育,以案例說明犯案「隨時坐十幾二十年監」,又或輔佐執業律師,提供實用資料予犯案被告了解潛在刑期,上月程式發布會亦有四五十個裁判法院當值義務律師出席了解詳情,相信程式能有助律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