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東院3D打印器官模型 製作技術獲海外青睞
07月05日
記者:譚栢妍
「外科醫生就像一件貨物,出來要好才能入手術室為病人服務。」手術可算是一門「難學難精」的專業,外科醫生學習專業的知識後,還要持續練習及觀摩,才能精通一台手術的箇中原理。東區醫院微創外科訓練中心是本港首間針對微創外科而設的訓練中心,其於一九九五年開幕,其間經歷三次變革,務求追得上微創技術的變化。
鄧宗毅帶領兩次變革
中心內設多項先進的視頻設備及手術儀器,其中包括結合腹腔鏡及內視鏡的微創訓練手術室、臨牀模擬手術訓練室、機械人手術訓練等。相關儀器除用作培訓外,亦可訓練團隊溝通及協作技巧。眾多儀器中,值得留意的是前列腺組織模型,鄧宗毅解釋指該模型由團隊研製,模型結合3D打印技術及豬肉,讓醫生訓練時能透過模型掌握以微創方式,切割前列腺增生等不同的相關手術。
東區醫院醫療視聽製作組行政助理鄭啟志進一步解釋指,模型的雛形更只由紅蘿蔔包着豬肉製成,後來經過約半年的改良後,團隊成功研發合適的3D打印模型,以取代紅蘿蔔。技術更得到國外的垂青,特意聯絡團隊查詢製作的詳情,希望將模型引入至外國訓練之用。
主管鄧宗毅自二○一三年上任至今,帶領中心進行兩次變革,包括加強海外交流及進行大翻新等。掌舵至今近十年,他坦言須努力尋找下一任接班人,但目前仍希望把握時間,追回因社會事件及疫情而停滯的海外交流,加快與外國技術接軌,令本港的微創手術繼續維持現有的水平。中心現時每年舉辦約三十個培訓課程,約五百至六百人次的醫護人員參與。被問及引入海外醫生後,中心是否有足夠的培訓額應付突如其來的需求時,他則坦言計畫或未能吸引大批醫生回流,但相信若需增加名額,中心亦能配合。
迎難而上的態度亦是中心多年來的格言,團隊更榮獲醫管局本年度的傑出團體獎,鄧宗毅歸功於中心的首任主管李家驊,他形容李有眼光,洞悉微創手術將是大勢所趨,令中心得以成立。他在承繼中心後,亦繼續迎難而上,為中心引入各項新技術。他感激團隊多名成員的努力,希望中心能繼續成為培訓搖籃,令更多病人受惠。
全文刊《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