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及學生,若有意到海外留學,大都以一些著名的頂尖學府,例如英國牛津(Oxford)、劍橋(Cambridge)、美國長春藤大學,又或一些「神科」,如醫科(Medicine)、法律(Law)等學科作為終極目標,讓自己求學生涯的最後階段能夠獲得世界第一等的教學洗禮。

這些家長的子女,有不少都已經在其參與的公開考試,例如IGCSE/GCSE/AP中取得頂尖的成績,同時亦有不少在IB/IAL/A-Level/DSE取下極亮麗的估算成績(Predictedgrade),很大機會成為公開試的「狀元」。

獨立思考更重要

然而,儘管他們在校內以至公開試都能拿下最強的成績,但未獲得世界頂尖大學取錄的例子仍然比比皆是。不少家長都向我們查詢,為何他們的子女得到這種程度的成績,但仍未獲取錄?

在香港,每年的放榜日,學生的成績很自然成為傳媒報道的焦點,大部分報章都會以大篇幅報道港產狀元數量,而在平均每年全球IB考生共有約二十萬人的情況下,香港往往能夠誕生一成以上的IB狀元數目。我相信香港的學生除了本身具備很高的學術水準外,也十分擅長考試,才能達到如此成就。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香港的學生有這樣標青的學術表現,卻往往未能獲得頂尖學府取錄?學生即使在校內預測成績獲得A*等級,在IB、A-Level、IAL、AP或DSE等公開試中拿下頂尖分數,但在牛津及劍橋大學這些全球學生趨之若鶩的學府眼中,這些成績只能被視為入學的入場券及基本門檻,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要獲得一紙取錄,就絕非成績及等級所能夠達成,而是需要擁有獨立思考及自學的能力。

以劍橋大學為例,這所英國歷史悠久的頂尖學府,在課程設計上,往往着重學生自主探究閱讀及小組學術分享(Supervision),學生必須通過大量閱讀及分析學術論文,以建立自己的學術立場及見解。因此,若希望入讀劍橋大學,除了成績以外,更須具備清晰的思路、自學的主動性,以及求知探究的精神。

筆試模式大不同

若以牛津及劍橋,或是英國法律、醫科、獸醫(VeterinaryScience)、牙醫(Dentistry)等科目為目標,那便必須應對相應的筆試(StandardisedTest),如ECAA、TSA、MAT、PAT、UCAT、BMAT、LNAT等,但由於這類專業考試的模式及內容都與香港學生平日所面對的不同,因此許多在公開試取得狀元等級成績的學生,也會在這個部分遭受滑鐵盧。

作者:JoyceWu

「Oh!爸媽」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