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生產塑膠廢物,港府將於四年後分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有環保餐具生產商早已引進各類環保餐具,疫情下生意更倍增,植物纖維、生物降解塑膠及木製餐具各有捧場客。不過,環保餐具是否真正環保?可生物降解的餐具製作過程亦可能含塑料,業界隨時購入含塑產品,「走塑」不成反浪費金錢。業界認為,市場有足夠的塑膠餐具替代品之前,政府不應一刀切「禁膠」,應暫時容許使用生物降解塑膠產品,並提供更清晰指引予業界跟從。 記者 林紫晴 陳倩婷

近年「走塑」成為環保口號,港府終行前多一步,計畫於二五年起分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率先禁用即棄發泡膠餐具,法例日後將涵蓋餐飲業處所的堂食及外賣,當局現正進行公眾諮詢。其實,環保餐具絕非新鮮事,近年市面亦有聲稱較環保的可生物降解餐具被應用。

環保餐具需求急增逾倍

社企銀杏館旗下素食餐廳「耆素」於今年六月率先全面走塑,其行政總裁麥敏媚表示,近月開始採購可循環的環保餐具,最終按照供應商的產品資料,選用由甘蔗紙漿製成的可生物降解餐具,並於上環店試行,預計其他分店於本月起陸續應用,「因為不想浪費原有的即棄塑膠餐具,故需一步一步推行。」

疫情下生意大增的外賣平台,近年亦開始減塑。戶戶送香港區發言人表示,自一八年起該平台已停止主動向顧客提供塑膠餐具,並計劃向餐廳提供價格相宜的可持續包裝選擇,如以植物為原料、經認證的可持續紙張及再生紙等,並正積極於今年內推出包裝解決方案。

環保餐具生產商Pure Earth有生產不同材料製成的環保餐具,包括完全由植物纖維,如竹纖維及甘蔗渣等製成的餐具,以及可生物降解塑膠餐具。負責人韓瑞源透露,疫情期間,本地餐廳的環保餐具需求急增逾一倍,「諮詢文件出爐後,已有十多家餐廳查詢。」

與塑膠餐具價格差距收窄

近年食肆對環保餐具的接受程度上升,麥敏媚直言,與即棄塑膠餐具相比,環保餐具的價格較高,但面對全球氣候轉變,她認為轉用環保餐具,可為環保出力很值得,以上環店為例,實行走塑後顧客及員工反應正面,甚至鼓勵熟客自備餐具。環保餐具成本問題備受業界關注,但韓瑞源直言,塑膠與環保餐具的價格差距日漸收窄,「環保圓碟的價格較塑膠高約兩至三成,而分四至五格的飯盒最多可貴一倍,但實質差異只是一角幾毫。」

不過,環保餐具所用的物料是否真正環保,各界仍有爭議。觀乎各地的走塑政策,歐盟已要求成員國禁用所有包括替代塑膠在內的一次性塑膠製品,內地的限塑令則暫時未禁止可降解塑膠。港府諮詢文件提到,「替代塑膠」未證實可在合理時間於自然環境被生物降解,故建議全面禁用包括生物降解塑膠的即棄餐具。但飲食業界反映,在分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的過程中,政府並無提供清晰指引,只逐一指各類替代品不及格,令業界無所適從。

植物纖維餐具盛湯易變軟

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減廢及回收)方健華早前曾指,現時有些餐具會用粟米、紙或其他物料等原材料,使用聚乳酸(PLA)技術,過程會混合塑膠,未能完全走塑,在降解過程亦會出現微塑膠。韓瑞源認同,可生物降解塑膠餐具所面臨的爭議較多:「做化驗時在特定環境可降解,但現實環境下未必很容易做到降解。」

惟韓認為,短時間內食肆未必能百分百走塑,可降解塑膠仍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因對部分餐廳而言,採用純植物纖維餐具亦是一大難題,「米綫店或須裝熱湯的餐廳,若轉用植物纖維餐具,餐碗有可能會變軟,繼而影響食物質素。」他又指,替代塑膠製造過程期間,所需塑膠量的確大減,若政策大方向是減少用膠,他建議當局在過渡期暫時容許使用生物降解塑膠,否則市場未必有足夠的替代品。

本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覷準環保餐具的先天缺陷,早於十七年前已開始着手研發以新材料取代塑膠,製成天然纖維環保餐具。寰科創新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陳大仁直言,現有市面使用的紙製餐具、可生物分解澱粉膠製品,始終含有塑膠成分,「餐盒表面是紙,但內里加上膠膜、防油劑,對環境的影響比起塑膠餐盒更嚴重,起碼膠盒仍有機會被回收處理,但燙膠紙盒只能送往堆填區。」

研天然纖維餐具讓NGO試用

因此,陳大仁與團隊通過科技,重組天然植物纖維的結構排序,研發出專利綠色複合材料GCM,由相關物料製成的餐具既能防止液體漏出,亦能抵禦高低溫,「由蒸、焗,到冷藏都可以。」他表示,現時已與惜食堂、科學園內餐廳、航空公司合作,試用有關方案。

不過,綠惜地球創辦人及總幹事劉祉鋒認為,改用替代塑膠的即棄餐具或餐盒,並非最理想的做法,「始終都要用資源生產」。為減低能源消耗,陳大仁表示,已計畫採取可再生方式,把GCM物料直接打碎及與廚餘混合,送往廚餘廠作發電之用。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