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talk|把握初秋養生黃金期 調補到位有效預防舊病復發
08月04日
上醫堂創辦人、註冊中醫師張勇表示,人們常以秋高氣爽、風高物燥形容秋天的氣候,秋天的日照時間長,空氣中缺乏水分的潤澤,日間的天氣仍然炎熱,但降雨量較夏季少,所以溫度有時會比小暑或大暑更高。大家容易在秋季感到口鼻乾燥、口渴欲飲、皮膚乾燥、燥邪過甚,損傷津液,易患肺燥引起咳嗽、咽燥口乾之症,又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如肺氣乾燥,津不敷布,腸腑傳導失常而致便秘。
秋燥屬無形之邪
秋天一到,氣溫逐漸下降,人們便習慣性想補身,這是由於人們經過炎熱的夏天,身體耗損大,進食較少;當天氣轉涼時節,調補身體是有必要的。有人認為「補」是不理身體情況,吃大量如人參、鹿茸、雞肉、羊肉及牛肉等的補藥或補品,但其實這種方法是不科學的,不但於健康無益、浪費財力物力,更有可能損害身體。
秋季調補,要同時考慮氣候本身及人體臟腑功能的特點。秋季氣候乾燥,空氣中缺乏水分濕潤,有些人常感口乾舌燥,鼻腔有乾燥感,嘴唇乾裂出血,加上秋風陣陣,容易引起燥咳,表現為乾咳或少量黏液痰,咳而不爽,甚至導致某些舊病復發等。這就是中醫常說的「秋燥」,中醫學認為燥是無形之邪,凡素體陰虛、氣虛的人容易產生虛熱,熱易傷津。而當氣候乾燥之際,在原有傷津的基礎上,內外燥熱互為結合,耗傷津液較重,導致體內水火平衡失調,外不能潤澤皮毛,內不能滋潤灌溉臟腑,出現一連串秋燥證候。
滋陰潤肺平補為佳
燥氣從性質來分,可以有溫燥與涼燥之分。初秋之氣,由於受了夏季炎熱氣候的餘氣,剛烈肅殺,形如老虎之兇猛,稱之為溫燥;深秋之氣,由於接近冷的冬季,寒意漸加,則稱為涼燥。要預防或減少秋燥症狀的發生,飲食調補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注意多喝水、稀粥、豆漿等以補充水分;多吃些蘿蔔、蓮藕、梨、馬蹄、蜂蜜、西洋參、百合、玉竹、沙參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及藥物。盡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薑、蒜、胡椒、烈性白酒等,燥熱刺激性強的物品及油炸、肥膩之物。由於人們在夏季常常過食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於滋膩之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總之,秋季調補以“滋陰潤肺”為基本準則,應選平補之品,掌握補而不峻、不燥不膩的原則。像雪梨潤燥湯便是非常美味及合適的秋天滋潤食品,製作方法也很簡單。
‧雪梨潤燥湯
用料:雪梨2個、雪耳1隻、南北杏各2錢、水適量。
製法:雪耳用清水浸泡20分鐘,雪梨洗淨後切件,將所有材料同放砂煲內,加清水適量,加調味品如鹽或糖。
食用效果:生津潤肺,滋陰潤燥。
此外,秋天對應的臟腑為肺,肺在志為悲,悲憂傷肺,故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少看悲傷的電影戲劇,切忌悲憂傷感,五臟就能平和,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