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定下二○三五年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的目標,電動車是大勢所趨。理工大學成功研發全球首輛氨動力燃料電池電動車,可在車內將液態氨分解為氫氣及氮氣,再以氫氣發電推動車輛,達到「零碳排放」。團隊預料氨能車價格可較鋰電池電動車低,現正研發以氨動力推動的小巴,最快明年十月面世。

理工大學聯同英國牛津大學,以短短三個月時間,成功研發全球首輛以氨(即阿摩尼亞),作為燃料推動的電動高爾夫球車。車內裝有氨燃料電池系統,可將液態氨分解成氫氣和氮氣,再以氫氣發電,推動車輛。車上亦配置感應器,一旦氨氣泄漏,會發出警報提示。

領導團隊的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稱,氨燃料電池系統中的氨分解反應爐,裝有經改良的鐵基催化劑,在攝氏七百度高溫下,可將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液態氨,轉化為氫氣及氮氣,而氫氣用作發電後的電力,將儲存在燃料電池。至於未被轉化的氨氣,則會由氣體殘氨吸附劑吸收,最終只排放出無害的氮氣和水,達至「零碳排放」。

氨能小巴料明年面世

成本方面,鄭家偉料氨能車的價格,將較鋰電池電動車及近期新興的氫能車便宜。他解釋,鋰電池主要由鋰金屬及鈷金屬組成,惟兩款金屬價格浮動,「未來價錢還會逐步上升。」

他亦稱,現時電動小巴內的鋰電池約重一至兩噸,惟採用二十二點七公斤的氨氣,便可推動一輛小巴,以時速六十公里計,可行駛約一百一十公里,相當於來回理大至科學園三次。

有份參與項目的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博士李孟蓉表示,日後將主力研發新型催化劑,以求將反應溫度調低至攝氏四百度左右,亦可維持九十九點九的氨轉化率。鄭家偉則透露,團隊正研發以氨動力推動的小巴,料明年十月面世,又期望與本地專綫小巴公司合作,推動零排放電動小巴。記者 葉希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