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持續發展,最近更有變種病毒的出現,看來教育界暫時以半日制授課模式,進行面授教學是較為可取的做法。以往在全日制模式下,一般課堂教學時間大多會設定為35-45 分鐘,但現在為盡量善用半日制的時間,大部分學校都會將課堂濃縮為25-35分鐘一節。不要看輕這短短10分鐘,10分鐘的時間足以帶來很大的衝擊與反思。

時間影響了教學模式及教學設計,先說模式上的改變,基本上所有課堂都會有師生及學生互動的環節,目的一來提升學習趣味性,而且亦可讓學生從朋輩中互相學習。但現在由於要減少學生身體接觸或口沫橫飛的機會,加上防疫擋板的屏障,小組討論或二人一組等合作學習情況實在難以進行,現在老師都會將活動改為個人學習或靠平板電腦進行交流,卻反而是新的常態。

教學設計方面,傳統上老師會先以4-6分鐘時間,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再慢慢進入主題,才進行不同的教學活動。可惜現在由於課時的「濃縮」,實在奢侈不起花這麼寶貴的教學時間進行課堂熱身,需要改為採用反轉教室、在家預習等方法,讓學生先自行反覆預覽課堂內容,這種「新趨勢」正正亦吻合政府推動的電子學習發展。

除此之外,往日老師會設計10-15分鐘的教學活動,並給予學生不同的提問、課堂習作等機會讓同學實踐,及確保學生能吸收知識。老師往日可能會一題多問、追問再轉問,以確保大部分同學聽得懂、學得通,但在「新常態」下時間緊迫,很多時候都要簡而精地進行提問,才能騰出時間提問更多學生。變相老師亦需要不時反思,要問得有質素才能一矢中的。

課堂總結及鞏固方面,往日老師會與學生重溫課堂學習重點,並給予課後延伸習作,作鞏固及複習之用。但現在由於時間有限,有時可能連家課也未必有空間與學生一起討論或分析便已夠鐘下課了。為師者需更精準設計課堂內容及時間管理,才能讓學生學得更全面。

往日同學們都十分熱衷於擔任不同的職務,例如科長、行長等,去協助老師收發簿本,可是現在由於疫症的關係,不宜讓大家觸碰彼此的簿本,所以還要預留時間給老師派簿、收簿等,往後究竟是否都會繼續以實體簿本形式派發家課?還是網上與實體兩種形式同時進行?疫情的確讓教育界有了很多新的指標及啟示。

引用羅文先生一首經典金曲,《家變》的歌詞「知否世事常變,變幻才是永恆」,看來教育界往後的發展,無論是否遇有疫症也好,其實每分每刻都在演變。十年後,當大家回顧當年今日的情況,相信必然會感慨,原來曾經肆虐的疫症,讓教育界發生了這種模式上的轉移。以上種種的所謂新常態,其實都只會是歷史上進化的必然定律。

黃文龍
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