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財富分配不公近期成為熱門話題,尤其內地政府提出「共同富裕」,令財富分配問題成為焦點,大公司紛響應協助消貧,但原來社會不公,亦會令經濟造成損失,影響遍及全球,值得施政者注意。當中美國由1990年起的過去大約30年,便因為美國白人與少數族裔在教育及就業上的不公平對待,導致美國經濟共損失23萬億美元(約179萬億港元),問題是隨著美國少數族裔人口增加,損失可能會繼續惡化,看來各民族以平等對待才是社會之福。

  上述言論來自一篇剛發表的論文,作者寫道:「參與經濟並基於能力和努力取得成功的機會,是我們國家和經濟的基礎。」「不幸的是,結構性障礙一直在擾亂許多美國人的這種說法,使數百萬人的才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處於觀望狀態。結果是繁榮程度降低,不僅對受影響的人而言,對所有人而言也是如此。」

  這篇論文將於周四發表在布魯金斯學會經濟活動論文期刊上,計算了自1990年以來經濟不平等如何影響經濟增長。該論文的作者包括史丹福大學的Shelby Buckman(謝爾比.巴克曼)、三藩市聯儲銀行社區發展副總裁Laura Choi、三藩市聯儲銀行總裁Mary Daly,以及波士頓大學的Lily Seitelman。

  文中所指結構性障礙,是經濟學家用一系列勞動和就業指標去衡量不平等的成本。諸如黑人男性平均每小時收入比白人少8美元、黑人和白人男性之間的就業率差距自1990年以來沒有變化,以及黑人和白人女性之間不斷擴大的工資差距等差異,都導致了潛在經濟產出(output)的損失。

  作者認為,由於種族群體之間存在巨大的利用差距,教育程度本身並不是解決差異的辦法。白人和亞裔美國人比他們的黑人和西班牙裔同齡人士,更有可能從事與他們教育水平匹配的工作,反而,少數族裔人士往往要從事較他們實際教育水平為低的工作。

  文中又指出,撇除教育程度問題,不同種族中的就業機會仍然存在巨大差異,造成差異的主要焦點是大量有識及有能力之士未被充分利用。而這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有識之士或人力資源,如果在社會上獲得更公平地分配,即可以提高總產出。因此,準確地說,解決不公平之道,文章建議可通過教育、就業和工作,更公平地分配人才,從而促進創新、發明和創業精神,這會為今天的經濟增長和未來的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由經濟學家Dana Peterson 及Catherine Mann撰寫的另一份報告,則直接地道出消除不平等所帶來的得益。她們說,自2000年以來,縮小種族差距將使美國經濟額外增加16萬億美元。三藩市聯儲行總裁Daly補充,GDP的收益是屬於每一個人,縮小差距不是零和遊戲。「這不僅僅是我們重新分配相同大小蛋糕的收益,我們實際上是在增加蛋糕的大小,然後分配從改進中獲得的收益。」

  有專家指出,隨著西班牙裔美國人等大型少數族裔群體的規模預計將繼續增長,這對未來美國的經濟產出可能會受到更大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