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倡「北部都會區」供逾92萬伙
10月07日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公布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宣布提出建設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並開拓更多可供居住和產業發展的土地,涉及面積達三百平方公里,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林鄭月娥指,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涉及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
林鄭月娥提到,目前在北部都會區內的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約三十五萬個住宅單位;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六百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估計可提供的住宅單位為約十六萬五千至十八萬六千個。由此可以計算出,北部都會區未來將有約五十一萬五千至五十三萬六千個住宅單位,加上元朗及北區現有三十九萬個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將有九十至九十二萬六千住宅供應。
因應北部都會區等一系列土地釋出發展潛力,林鄭月娥表示,全港於未來二十五年內,預計將有逾九十九萬至一百一十一萬個單位應市,期望可以給予市民見到有希望,可以上車上樓。
除住宅供應外,林鄭月娥稱,北部都會區亦會與深圳形成「雙城三圈」格局,有利港深政府共同促進經濟等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她解釋,「雙城」指香港和深圳,而「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深圳灣優質發展圈位於本港的西北面,包括洪水橋至天水圍等地,可與前海等地連城一線,助兩地高端企業進駐,發展為核心商務區。至於港深緊密互動圈,則位於北部都會區的中間位置,主要包括本港的古洞北及港深創科園等地,可連接蓮塘互聯網產業集聚區等地,提高兩地的創新及發展動力,推動傳統產業技術升級。而位於東部位置的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包括八仙嶺等地,連接深圳的大鵬半島,可優化為保護區,提高生態價值。
林鄭月娥說,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連同元朗及北區現有的單位,總住宅單位將增至逾九十萬個,可容納約二百五十萬人居住,區內職位數目大幅增至約六十五萬個,其中十五萬個為創科產業相關職位。她說,特區政府須提升高層督導,其中一個可能性是下一屆政府設立副司長職位,負責領導包括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願景等大型區域發展。
被問及「北部都會區」的預算開支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未計算過所需成本,但強調香港歷史上開發土地必然有錢賺,「呢盤生意係一定賺錢」,不擔心政府財政能力。
對於港府大力發展新界北,觀鳥會副總監胡月川稱,都會區正正圍繞作為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中心點,每年有數以萬計雀鳥在港越冬和遷徙,即使政府有意收地提升生態功能,都沒法彌補龐大發展規模對濕地完整性的破壞,有違保育原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行政總裁黃碧茵指,米埔屬重要的沿海緩衝區,必須保護拉姆薩爾濕地的生態完整性;又表示反對在濕地保護區內進行任何不適當發展,以及在濕地緩衝區內任何高密度發展,敦促政府進行透明的持份者及公眾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