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看一個問答遊戲節目,其中有一條問題是這樣的:哪些職業的人士需要不停說話?參與嘉賓大多推測答案為司儀或售貨員。其實日常生活中,每天說話最多的,老師必入三甲。原因很簡單,為師者,需身教言教,以說教形式分享道理,是老師每天必然要做的事。如果老師不善運用丹田之氣,聲帶受損,便等如「武功盡失」,難以進行教學。

近來社會亦開始流行形形色色的聲演活動,當中內容着重字正腔圓、咬字發音正確之餘,並要求懂得配合不同的語調,以聲音表達感情。這其實是十分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聲音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口語傳意方式。我們學懂如何去說話及表達自己,是很基本亦很重要的事。

疫症在香港及世界各地發展已差不多有兩年,在這個口罩世代,無論大人小孩甚至嬰兒,都必須經常佩戴口罩,以加強保護對抗疫症。學生即使能夠回校上實體課,也須全程戴着口罩上課。問題亦開始出現了,即使課室內多寧靜也好,學生每次回答老師問題或與同學分享答案時,都出現了一個現象:說話越來越細聲及不清楚。

無可厚非,佩戴口罩後說話自然多了一重障礙。小孩可能未必習慣,原來隔着口罩說話,除了需要運用多點力氣,大聲一點回話之外,更需多加一點技巧。第一要注意語速,因為從前沒有口罩時,即使說話太快,同學之間亦可留意嘴巴的開合而大約理解內容。第二是咬字與讀音的準確性,這個對大人來說也可能有些難度,更何況是戴上口罩的小學生?

語文老師在校內也會不時按需要,而給予機會全班同學一起或個別作大聲朗讀。原因很簡單,我們實在是越來越少機會給予小孩練習朗讀,現今世代很多事情也電子化,或許父母與子女將來上茶樓,即使同枱食飯,也只以通訊軟件溝通。如何運用聲線及技巧說話,好像漸漸變得不再重要。

筆者曾經多次與家長分享一個親身體驗過的小方法,去幫助孩子提升說話及朗讀的能力與技巧。家長可以嘗試教導孩子,以後每天取出任何書本或報紙,內容當然是孩子能力所能及的,着孩子大聲讀出一至兩版的文字,是否讀錯或有否配以感情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大聲朗讀的習慣。建議孩子可以對着洗手間鏡子、泰廸熊與洋娃娃、或是在預備晚飯的媽媽與外傭姐姐也好,每天進行大聲朗讀。一來可以練習發聲及膽量,二來也可讓孩子增加「開聲張嘴」朗讀的機會。

當然,如父母能從旁細聽,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支持與鼓勵,又或朗讀予孩子收聽,讓其加強注意語速、聲調及感情的變化,孩子便能慢慢地掌握技巧及提升信心,並明瞭即使戴上口罩,也能大聲及清晰地表達自己,讓其在學習路途上加添信心。

黃文龍
小學副校長


延伸閱讀:

黃副校長隨筆|智能手機是孩子的必需品嗎?

黃副校長隨筆|為何冬大過年?

黃副校長隨筆|成績表的秘密

黃副校長隨筆丨小一生活體驗日 讓幼兒感受小學生活

黃副校長隨筆|做個稱職的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