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接受《環球時報》訪問,就「Omicron傳播力強但毒性弱的特點已呈現出『流感化』的趨勢」等問題發表了意見。

吳尊友表示,Omicron不可能是「大號流感」,因為它感染的部位和流感不一樣,其臨床症狀的嚴重性和流感完全是兩個級別。流感病毒的感染部位是上呼吸道,而新冠病毒的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感染很少會引起肺炎,除非久病不治,拖了很長時間,這種情況下少數患者會引起肺炎。而下呼吸道感染多數人會出現肺炎,包括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株。此前天津的數據顯示,在361宗感染病例中,有42%的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肺炎症狀,這個比例已經很高。

出現這麼高比例的肺炎患者,如果不是因為疫苗發揮了保護作用,患者病情的嚴重性會高得多。因為有疫苗「打底」以後,感染者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所以症狀就會輕很多。「此外,就是我們國家的反應比較快,當病人剛剛確診尚未出現症狀,或是僅僅是輕症的時候,所有病例都會住院治療,這和歐美國家不一樣。在國外,沒有症狀或者症狀較輕的,根本就不會安排住院治療。這也就是我們國家從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出現疫情後幾乎沒有死亡病例的原因——因為我們治療得早。」

放眼世界,Omicron造成肺炎的比例較高,除中國外,其他國家因Omicron導致的重症率、病死率遠比流感要高得多。以美國為例,Omicron變種病毒株流行期間,其造成的死亡人數,甚至遠遠高於Delta變種病毒株流行期間造成的死亡人數。「流感造成死亡的比例還是比較小的,所以Omicron不可能是一個『大號流感』。如果把它當成『大號流感』來看的話,會淡化疫情,削弱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對疫情防控非常不利。」

對於頂級醫學學術刊物《刺針》(The Lancet)發表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主任默里的一篇論文。該論文預測,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即將結束,3月將成為關鍵時間點,吳尊友表示並不認同。

吳尊友認為,論文中表達的觀點不太準確。他指,論文的作者是一名統計學家,是數學模型領域的全球頂級專家,對生物學以及病毒的瞭解並不是特別清楚,只是根據流感來提出這種假設:如果此前的流感能在兩年之內結束,那麼新冠已流行兩年,應該到了要結束的時候。「由於相關論文基於這種邏輯來展開分析的,但因為流感和新冠有很多不同,這種假設有一些要接受現實挑戰的地方。首先就在於感染流感後免疫力維持時間通常能達到一年,而感染新冠後免疫力維持時間一般在3到6個月左右。其次就在於新冠病毒的變異很快,差不多每天都在變。而流感病毒的變異是有規律性的,且變異週期較長,通常是一年一變或幾年一變,在這一年或幾年內,病毒的變異若僅在『亞型』內,不會影響交叉保護。」吳尊友解釋指,從病毒變異的特點以及從新冠流行兩年的規律來看,「3月份成為新冠疫情世界大流行結束的關鍵時間點」這種觀點,科學的依據是不充分的。

他表示從全球角度而言,3月或者未來一段時間流行趨勢減弱,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