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來襲,莘莘學子又再次展開網課,二○二二年的首兩個月對家長來說並不容易,既要擔心孩子長時間看電腦熒幕視力受損,又心痛孩子為防疫減少外出玩樂的時光,壓力可謂不少。
育兒旅程難被掌控
事實上,即使沒有疫情,養育子女的旅程基本上也是充斥着不少令家長情緒起伏的事件,例如:
- 看到孩子患病不適,父母既擔心又心痛
- 家長日接過孩子未如理想的成績單,既失望亦自責
- 子女發脾氣往往同時激起家長的憤怒情緒
- 看着家中一地凌亂的功課書本玩具時的心累
如此種種,都在挑戰家長的情緒智商(EQ),所以當坊間流行不少訓練孩子的情商班,筆者彷彿看到家長情商班亦有「市場需要」!
一方面,夫妻二人世界,兩個成年人可以掌握控制的事情較多,例如工作、休閒活動、家務煮食等安排,成年人的情緒表達也較穩定,能夠顧及對方的感受。而小朋友卻帶來難以控制的感覺,家長的時間表需要按孩子的狀況調節,通常他們肚餓、疲倦想睡覺等時候都會鬧情緒,而且如果家長約了朋友、定了聚會或活動,都未必能準時出現。子女的性格、升學、名次、專長,也未必由得父母決定,或者合乎家長「期望」。故此,為人父母必須認知及接受:育兒這趟旅程根本難以被掌控,失控感和混亂(messiness),是普遍而正常的感受。
擴展情緒容納之窗
另一方面,上文提到的不同情緒事件,如子女患病、成績欠佳、發脾氣、不願收拾等,也提示了父母需要擴展自己的情緒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我們在學校未必學過如何照顧情緒,有時可能傾向放在一邊,然而當壓力情緒增加,原本的處理方法可能就不敷使用了。當負面情緒來襲,它們需要被覺察、疏理,才會慢慢離去,這是一個自然的循環過程。假若我們逃避、壓抑、自我批評,只會令負面情緒更加黏黏,甚至引致身心症狀,如頭痛、失眠、胃痛等。故此,父母可以嘗試不以玩手機、煲劇等去分散注意力,逃避面對育兒帶來的情緒負擔;也不要陷於太多的自責感受,令負面情緒愈滾愈大。每次當我們正視、覺察和疏理各種情緒,我們都在擴張內在接收情緒的能力,好像換了一隻大杯一樣,內在的壓力情緒才不容易溢瀉出來,帶來崩潰感甚至殃及池魚。
文︰Kelly媽媽(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2月21日教育版「小手牽大手」,原文標題為〈第五波疫情下的家長〉。
延伸閱讀:
親子關係|有其父必有其子 家庭治療師分析《IT狗》中的父親形象
親子育兒|忍唔住體罰子女? 家庭治療師:可能與家長童年經歷相關
親子育兒|幼兒上學大挑戰 與父母分離感焦慮 專家:應建立安全感基礎
親子育兒|生仔要考牌?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勿讓育兒變成壓力來源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