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下,香港終於失守,其實今年初,研究流行病學的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早已警告,Omicron變種病毒傳播力驚人,推算本港感染人數可達三百萬人。農曆新年後,疫情果然全面爆發,作為吹哨人,眼見持續兩星期確診人數過萬,死亡人數逾三千,他坦言:「好遺憾,現時是向估計的最壞處發展。」疫情兩年間,長時間顛倒生活,郭健安亦健康爆煲,曾因血壓暴升入院,最後確診患先天性疾病。今次疫戰港人亦付上沉重代價,習慣向前看的他正留意疫情最新發展,為港人與自己健康而戰,希望檢討今次抗疫得失,作未來之鑑。

記者 關英傑 攝影 何建勇

對現時每天數萬市民確診的驚人數字,郭健安十分關注,始終他是先知先覺發現有爆疫危機的一群,他不諱言:「過去四波疫情我們控制得好好,追蹤接觸者的方法十分有效,但面對Omicron可以十日傳播四代的驚人速度,追蹤接觸者的方法已不適用。」

年初推算染疫人口達300萬

他說,眼見去年聖誕節不少市民外出慶祝心知不妙,因Omicron已在海外大爆發,他及團隊利用流行病學數學模型推算,按照當時第一針疫苗接種率為百分之六十五,加上Omicron傳播系數為一傳八,若在沒有任何防疫措施下,推算到本港感染人數可達三百萬人。讀統計學的他對數字十分敏感,當時擔心「呢個結果會否太嚇人」,但反覆檢核推算確認結果無誤,便決定說出事實,希望吹響警哨,提醒市民提防,並呼籲公眾減少社交接觸,特別是農曆年減少跨家庭聚會。

同一時間當局於一月初推出禁晚市堂食等措施,期間葵涌邨爆疫,當局續用圍封政策要求全幢大廈居民強檢,結果葵涌邨單日揭發逾一百宗個案,而封區檢測又找出大批隱形傳播鏈。他說,公眾可能按經驗以為疫情大致受控,加上正值農曆新年前夕,花墟日日逼爆,市面氣氛熱烈。其後爆出農曆新年拜年跨家庭聚會觸發大型群組感染,令疫情最終幾何級數爆升,發生逾半世紀以來香港最嚴重疫情。

未計漏報個案 恐不止三萬

作為吹哨人,眼見抗疫工作兵敗如山倒,特別是安老院舍連環爆發,有大批長者死亡,郭健安說:「好遺憾,現時是向當時估計最壞情況發展。」他說,這個結果是香港人的共同選擇,現在大家一起去面對,希望早日克服疫情。近日確診人數由最高峰的五萬,回落到三萬或以下,他說是預計之中,因為確診數字去到高位會回落及橫向發展。不過他指還未計一些漏報個案,擔心真實確診人數不止此數。

他說,Omicron透過空氣傳播,感染力驚人,「以前的病毒五日傳一代,Omicron只需兩日半傳一代,即是十日已經傳播四代。假設其傳播系數為一傳六,即一個病者可傳給六人,六個再傳給三十六人,感染人數幾何級數暴增,追蹤接觸者方法已不適用。」他指,當時打針市民不夠多,亦可能是疫情失控的原因。

沙士隨梁卓偉研病毒傳播

熟知Omicron特性的郭健安近月多次亮相媒體,分析疫情走向,其實他不是醫生,而是專門研究流行病的學者,讀統計學的他於○三年沙士爆疫時,以研究助理身分,跟隨港大社會醫學系專家梁卓偉進行有關沙士的傳播研究,與傳染病早已交手。十八年過去,他於一六年返回母校中文大學,加入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進行流行病學研究。

郭健安說,過去兩年零三個月的抗疫生涯十分繁忙,每朝七時起牀,除回大學教書,便開始「刨」本港及世界各地疫情及病毒數據,下午四三○政府記招固然必看,還有備課及受訪前準備,習慣凌晨時分才離開辦公室。長期工作透支,去年九月健康終響警號,他憶述當日因背痛到大學診所求醫,發現血壓急升至一百六十度以上,急送醫院,急症室醫生懷疑他血管栓塞須「通波仔」。可是他在半麻醉下,手術進行一小時後,獲醫生告知血管正常,停止手術,其後驗出患先天性心肌肥大,兼且超重。

疫下工作透支身體響警號

身高一米八五的郭健安,西裝下仍露出不小的肚腩,他說發病前體重二百四十磅,較年輕時暴增一百磅。不過暴肥是近年的事,特別是過去兩年多凌晨收工後,常常幫襯通宵營業連鎖快餐店,他回味說:「啲炸雞確實好味。」但瘦身計畫加上疫下停業,他已戒食炸雞多時,成功減了二十磅。

他自言喜歡數字,曾想過大學畢業後加入投資銀行搵快錢,但自知性格心急,擔心犯錯最終決定「穩打穩紮」,而且希望將統計學應用到現實生活,於是○二年十月加入梁卓偉教授的研究團隊,不過他笑說兩者人工確實差很遠。

郭健安是半個工作狂,喜愛旅遊的他往往藉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到南美、歐美等國家旅遊,這些國家衞生情況雖較香港差,但應對傳染病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鏡。

去年在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一晚,當時他看見多名病者離世,反思生命原來很脆弱,自己亦徘徊生死之間,因此很感謝父母兄長當年讓他奢侈地按興趣選擇大學學科,而作為流行病學者,他重視向前看,亦特別痛心今波疫情安老院舍大爆發下,死亡人數亦高,未來應加強院舍的疫苗接種,提高院友及長者的抗體,留住寶貴生命。

《星島日報》

更多第5波疫情資訊,請到以下專頁瀏覽(按此)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