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放暑假會好開心,由「分享樂趣,服務社群」,到唱 「提早暑假,投奔初夏」,總之一提起就急不及待放低書本上山下海盡情擁抱大自然。但不知從何時起,暑假已經變成上學習興趣班、補課;最近兩年,連一家旅行的機會都沒有,今年更進一步,初春放「暑假」。
我記得特首宣布提前放「暑期」時,網上哀鴻遍野,家長頭痛如何安排照顧子女,做家庭服務的社工又頭痛會否引起更多家庭衝突;沒想過,迎接初春「暑假」第一炮的親子暑期活動是集體搶糧搶防疫物資。有不少朋友覺得經歷難忘,我也相信到了七八十歲時,這一定是一生人其中一個重要回憶,足以和子孫們講一世。所以說,半杯水的意義一直是心態多於現實意義。
驚慌之後,大家又要回歸現實搶報暑期活動。往年我會建議放鬆一點,讓子女多點休息 氣,但這兩年(尤其這個初春「暑假」)我不會了。疫情之後,青少年長期機不離手,早就影響他們的學習,更甚者是影響他們的自律性。
從前總說暑期活動適量就好,今年情況特別,「適量」雖好,但更重要目的是建立有規律的「上課」時間表,重點不是學到甚麼,而是令子女重新習慣規律。每天不需要多,上下午各有一至兩個活動就足夠,中間相隔的就是自由時間,輕鬆的上課量可以令子女更願意上堂。
怎樣選擇暑期活動呢?一如以往,最重要的是由興趣出發,即是子女的興趣。所以,家長要和子女商量,這就是一個親子關係的建立過程,最後選擇了甚麼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過程中如何建立互相尊重的溝通方式。
家長們請謹記,這次初春「暑假」後,到了七八月就要正常上課,學校為追進度,隨時加快學習進度,這個「暑假」學少一點但重新習慣規律,才是面對未來漫長學年的王道。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 :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Peter Sir。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3月29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原文標題為〈提早暑假〉。
延伸閱讀:
親子溝通|孩子突然變了樣? 社工:孩子變得反叛時,我們會嘗試明白他嗎?
疫下家庭困獸鬥 容易造成負面情緒 社工:切忌吸收過量抗疫資訊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