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接受內地傳媒《南方網》訪問時說,袁國勇表示,未來出現新一波疫情的風險較高。他解釋,因為人體血液裡的中和抗體一般會在6到9個月後大幅下降,若彼時誕生新的變異病毒,或由境外輸入個案導致社區隱性傳播,極易引發新一輪疫情,也就是所謂的「後疫苗浪」。

袁國勇說,「但如果接種三劑疫苗,或者已經感染並痊癒,那就不需要太擔心。」接種疫苗後,血液中的T淋巴細胞會認得相關病毒,他日再接觸到類似的病毒,則可產生免疫反應,攻擊感染的細胞,以預防重症。他表示,由於T淋巴細胞認得病毒中變化不大的結構性蛋白,因此即使出現病毒變種,亦不會影響其保護率。「如果每個符合條件的市民都打齊三針疫苗,建立抗疫韌性,香港有可能在7月前後逐步開放,直至12月,應該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市民排隊接種疫苗。
市民排隊接種疫苗。

袁國勇表示,長者接種率太低,是「防疫出事最主要的問題」。他認為,香港錯過了為長者接種的最佳時機,現在必須和時間賽跑,「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幫所有長者完成疫苗的全程接種,否則死亡率會繼續上升。」袁國勇判斷,如果香港市民的疫苗接種率超過95%,以及社區因感染Omicron病毒產生暫時性的群體免疫時,疫情就會大大舒緩。

袁國勇認為,香港全體,而不僅是港府至少要在三方面進行反思。從2020年開始到2021年中,香港都做得不錯,曾經有接近8個月清零無病例出現過,但直到Omicron病毒的出現,其快速的傳播力,令香港的快速多層追蹤系統近乎失效,「防疫的大壩最終潰堤」。

袁國勇表示,未來出現新一波疫情的風險較高。資料圖片
袁國勇表示,未來出現新一波疫情的風險較高。資料圖片

他說,香港要齊心建立完善的快速多層追蹤系統,這也是能否推行全民檢測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內地,全民檢測期間不僅需要對隔離和檢疫場所進行閉環管理,還要配合大數據及健全的社區疫情防控工作體系,並以高科技手段迅速追蹤密切接觸者。他提醒,港府落實全民檢測前,需檢視快速追蹤、後勤配套、檢測工作流程、隔離設施等是否準備就緒。

他又提到,港府執行防疫抗疫措施的速度,無法趕上病毒的擴散速度。他舉例,今年1月12日,他就曾呼籲市民都戴兩層口罩,或者貼合面部輪廓的口罩,但經過三四個星期後,衞生防護中心才更新佩戴口罩的建議。此外,疫苗通行證或院舍長者接種疫苗等措施,也執行得相對較慢。而且社會上流傳的很多謠言令長者及其家屬對疫苗產生誤解。他希望,所有市民經歷過這次疫情之後,都能夠吸取一些教訓,「一定要尊重科學的精神,更加要尊重真相,不要被網上錯誤的信息影響。」

袁國勇說,「我同(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中國工程院)鍾南山院士都有很多交流以及合作」,內地與香港在傳染病防治等公共衞生領域早已建立合作機制, 互補性極強。近年來,內地醫療發展迅速,特別是在基礎醫學及硬件資源等方面投入巨大,有很多優勢是香港所缺乏的,「比如多通量的基因組排序,針對新發性傳染病的研究等領域,內地的實力已經超越香港。」

袁國勇認為,香港應該借鑒內地的抗疫經驗,並與內地分享新的資訊。去11月30日,他所帶領的團隊,成功從臨床標本中分離出Omicron毒株,這是亞洲首個研究團隊成功分離和培養Omicron毒株。隨後,他們立即將病毒株送給內地學者和藥廠,用於病毒特性的研究,並研發新一代的滅活疫苗,袁國勇說「香港醫學研究的出路必定是同內地合作,才可以再上一層樓。」。

 

更多新冠疫情資訊請到以下專頁瀏覽:(按此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