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口腔癌是一種頗常見的癌症,影響頭頸部位。來自香港大學牙醫學院、李嘉誠醫學院,瑪麗醫院病理部,以及昆士蘭詹姆士庫克大學醫學與牙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發一個網上平台,在輸入相關資料後,能針對患有口腔白斑病(OL) 或口腔類扁平苔蘚黏膜炎(OLM)的病人,預測他們的口腔癌病變風險,預測期長達20年。網上平台開放給醫護人員和公衆免費使用。

研究團隊採用「DeepSurv」人工智能演算法,能根據病人的一般個人統計資料、臨牀和病理數據,以及治療資料等準確預測病人罹患的風險。他們利用香港和英國紐卡素泰恩的OL和OLM的病人數據,訓練人工智能平台並測試其準確度。由於這些病人已被跟進多年,其病歷發展已經明朗,可與平台的預測對照。

測試證實,新平台能準確推算這些病人的實際病變發展,在他們每個覆診的時間點,平台預測的癌症風險水平與實際情況相吻合。在香港用作驗證的716名病人的數據,「DeepSurv」能正確預測95% 病人的癌症風險水平。在反映預測準確度的Brier綜合得分是0.04。通常預測工具如果得分低於0.25,已可轉化作實際臨牀應用。

病人患有舌類扁平苔蘚黏膜炎。港大圖片
病人患有舌類扁平苔蘚黏膜炎。港大圖片

團隊期望這人工智能工具有助改善口腔癌的預防和早期診斷。利用開放平台,醫護人員可為高危患者制訂監測時間表和治療策略,對資源有限的醫院,有助其確定處理病患的優先次序。使用平台預測病變風險,需輸入26項有關病人的個人背景資料、病症的臨牀和病理描述,以及接受的治療等。就每個個案的風險評估,平台會呈現一條曲線,展示每個時間點預測的風險級別。而當患者達到一定的風險水平時,醫護人員可開始加密對患者的監察。

除了醫護人員,OL/ OLM患者使用平台可了解自己的病情趨勢,有助提高風險意識,鼓勵他們定期覆診,並在有需要決定是否做切片組織等進一步檢查時,得以參考。而預測的風險水平,從輸入資訊日起計17年内維持準確度。預測的風險曲線會隨著輸入數據的轉變而有所變化,例如吸煙和飲酒狀況、受影響的口腔部位、接受的治療、復發情況以及治療監測期間口腔上皮變異的程度等,因此輸入數據需適時更新。

病人患有頰黏膜白斑。港大圖片
病人患有頰黏膜白斑。港大圖片

帶領研究的港大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臨牀副教授蘇宇雄指,這人工智能預測工具的開發主要以研究為基礎,故仍有需要再進一步優化發展。由於癌症的發展,在確診前涉及很多生物分子層面上的轉變,計劃加入OL和OLM演變成癌症的過程中相關分子生物標記的訊息,優化預測平台,提高風險估計的精準度,之後再評估其臨牀成效,以及在臨牀試驗中了解其對OL和OLM護理的影響。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