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香港中文大學領導的古生物學研究團隊最近分析一種古代翼龍的化石鐳射螢光成像,發現其身體構造能夠讓牠們同時利用雙足和雙翼的力量飛離水面。是次分析揭示,這種與生俱來的天賦最早可追塑至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較以往的發現推前3000萬年。

Aurorazhdarchid是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一種小型翼龍,其翼展只有約40厘米。它跟很多翼龍的飲食習慣十分相似,會潛入水中捕食水生生物,亦會進行其他水上活動。科學家相信牠們擁有在水面起飛能力,這樣才能令牠在天空翱翔。不過水的表面張力會像膠水般把物件吸著,體型細小的生物所受影響較大。故此,科學家一直未能理解這種小型翼龍是用甚麼方法從水面起飛。

圖片提供:Julius T. Csotonyi
圖片提供:Julius T. Csotonyi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以及他的國際團隊,利用嶄新的鐳射螢光成像技術,分析小型翼龍翅膀及足蹼上的細節。該鐳射螢光成像拍攝過程由文博士及論文的共同作者、美國科學進步基金會主任Thomas G. Kaye,於柏林自然博物館進行。文嘉棋表示,化石的鐳射螢光成像提供高解像度細節,更容易仔細分析小型翼龍的身體構造。團隊將這些研究數據輸入空氣動力學模型,並推算小型翼龍的身體構造能讓牠好像鴨子一樣利用四肢在水面起飛,以擺脫水面張力的影響。

這項研究發表前,科學家曾認為只有在海邊居住的大型翼龍才具有利用四肢在水面起飛的能力,例如在巴西發現、翼展長達10多米的Anhanguera翼龍。文嘉棋的研究表明小型翼龍也有能力在水面起飛,而這種四肢在水面起飛能力比以往估計出現的時間早了3000多萬年。論文的共同作者、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Michael B. Habib指出,論文為翼龍的生活方式增加新觀點,應假設翼龍會像現今的鳥類一般,經常從海洋、湖泊和河流中捕食。

小型翼龍Aurorazhdarchid化石顯示其骨骼及相關軟組織。中大圖片
小型翼龍Aurorazhdarchid化石顯示其骨骼及相關軟組織。中大圖片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