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譚仔三哥米線、星月樓、牡丹金閣等食肆酒樓先後爆疫,但打工仔不能不出街食飯,長者到酒樓飲茶亦為生活一部分,如何減低到食肆受感染的風險?
化學博士鄺士山(K Kwong)從新冠疫情爆發開始,即參與設計第一款香港製造的可更換濾芯的口罩,其後亦貢獻所學,傳遞不少實用衞生防疫常識。他接受本網訪問表示,由疫情爆發以來,不論是否疫情高峰期,他每日最少有一餐出街食飯,有時一日三餐都在街外食肆解決,但至今完全未有「中招」。
他向本網分享其實測的出街食飯防感染12招,每一招都是他日日奉行,身體力行證實行之有效。
(1) 避開繁忙時間
避開食肆的繁忙時間,一來人少受感染的風險減低,二來人少可以自己揀位,方便應用以下的「安全位」揀選原則。K Kwong舉例說,如果茶樓繁忙時間是7點,可以揀9點至去,長者時間較彈性,避開非繁忙時間最易做到。
(2) 位置選擇在「新鮮空氣入風位」(冷氣機出口位)
「新鮮空氣入風位」在一間食肆最少有兩個。第一個位置是冷氣機出口位,該位噴出經過濾的乾淨空氣。怎樣判斷這個位置呢?酒樓食肆有些位置「好大風」,人人避之則吉,其實這正是乾淨空氣入風位,K Kwong表示,寧著多件衫揀這些位置坐,可以減低受感染機會。
(3) 位置選擇在「新鮮空氣入風位」(近門口位)
第二個位置是近門口位,酒樓食肆有抽風系統,乾淨空氣通常由酒樓外面開始流入,最後流入廚房負壓區,如果坐近門口,該位置流入商場或街外新鮮空氣,空氣較未受病毒污染,應該相對安全一些。
(4) 避開近廚房的位置
K Kwong指出:「越近廚房越危險,越近門口越安全。」因為多數食肆負壓區都設在廚房,那是抽氣位所在地,近廚房的位置,「差不多是全個食肆所有的氣流都經過這個位」,病毒有機會隨之而來。
(5) 坐的方向
位置選定了,坐的方向亦要小心揀,K Kwong表示他會選擇一個位置,「風吹到個鼻」,因為這代表有新鮮風入,所以如果位置近街外,坐的方向便是面向街坐。
(6) 不選出名食肆
K Kwong會刻意光顧「無咁出名」的食肆,「未必食最靚既嘢」,以食得安全為主,選這類食肆主要原因是人客較少,受感染機會相對可減低。
(7) 1.5米安全圈
揀枱要留意在1.5米內有無其他食客除罩進食,如有,最好選另一張枱。最理想是自己1.5米外無另一枱食客,這時自己除下口罩進食最安全。(1.5米約為一個成人身高,目測不難。)K Kwong強調自己堅守此原則,自己在街外食飯,一個星期好少多於一日在1.5米內有其他食客。
(8) 枱與枱之間要有隔板
要選枱與枱之間設有隔板的食肆,雖然有些專家指保護力不大,但有好過無。咳出的飛沫如果大粒,隔板會有阻隔作用。
(9) 選「寧靜」食肆
「寧靜」意思是「無乜人」包括伙計在「傾計」,或者細細聲傾計亦可視為「寧靜」。揀室內環境「靜啲」的食肆,最好食客「食嘢唔講嘢」,而伙計亦較少高談闊論,因為就算戴口罩,確診者大聲激動談話時亦有機會噴出病毒。
(10) 露天位可以考慮
有些食肆設有露天位,選這些位亦是不錯的選擇,雖然有機會「食塵」,但有新鮮空氣流通,而且街外路過行人都戴口罩,較坐在室內位置感染病毒機會自然較低,K Kwong坦言:「街上係有污糟嘢呢個問題,但(啲塵)鼻毛都隔到。」
(11) 酒樓大門有否直接通向街上
選擇酒樓,要看它的大門開在甚麼地方,K Kwong表示,大門開在街上的酒樓,較開在商場,原則上有較多新鮮空氣可更換,因此他會首選幫襯大門設在街外的酒樓。
(12) 除罩進食時間越短越好
除罩進食時間越短,受感染機會自然降低。
對於有市民喜歡用滾水清潔食具的做法,K Kwong則表示自己從未有這樣做,主要因為用滾水要比較高溫,浸長時間才可殺死病毒,不太切合實際。
更多新冠疫情資訊,請到以下專頁瀏覽(按此)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