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長洲早上有水龍捲報告,網上流傳一段市民在長洲岸邊拍攝到的片段。巧合的是,2020年6月8日赤鱲角附近有水龍捲報告,有市民拍攝到水龍捲出現時的情況。而去年5月20日,有市民報告在南丫島附近海域出現水龍捲。而天文台位於長洲東灣的攝影機,則拍攝到在相若位置有漏斗雲形成。

2020年6月8日赤鱲角附近有水龍捲報告,有市民拍攝到水龍捲出現時的情況。天文台FB圖片
2020年6月8日赤鱲角附近有水龍捲報告,有市民拍攝到水龍捲出現時的情況。天文台FB圖片

在香港發生的龍捲風,大多與5月至9月雨季出現的不穩定天氣相關。根據天文台資料,自1959年香港錄得的水龍捲報告41日,當中水龍捲最常出現在7月,總日數為10日,其次為6月,總日數為9日,第三位是8月,總日數為8日。

天文台資料顯示,水龍捲是一條快速旋轉、夾雜著水滴的雲柱,由對流雲的底部連接著水面。水龍捲的風速一般較陸地上的龍捲風為低。由於水龍捲有時能將水吸起,它也俗稱為「龍吸水」。

去年5月20日,有市民報告在南丫島附近海域出現水龍捲。天文台
去年5月20日,有市民報告在南丫島附近海域出現水龍捲。天文台

水龍捲分兩類 一類和猛烈雷暴相關

水龍捲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較為常見的水龍捲,是在相對良好的天氣下發生,和雷暴沒有直接關係。這類水龍捲通常發生在快速發展的濃積雲底下。有研究指出,源自對流雲之下沉氣流到達海面後,會向外擴散造成冷外散氣流。而在這些冷外散氣流的匯聚區域內,再加上溫暖的海面,便會有利這類水龍捲的形成。漩渦先在海面上開始發展,然後逐漸向上伸展,當漏斗形成時,水龍捲已達成熟階段。這類水龍捲的生命週期和移動路徑都較短,一般不會持續超過20分鐘。此外,當它們登上陸地後,便迅速消散,很少會深入內陸。

第二類水龍捲的形成機制和特徵則與陸上的龍捲風相同,通常和猛烈雷暴相關。它們會伴隨著惡劣天氣如大風及冰雹,並有時會在陸上發展之後移至海上。這類水龍捲在雷暴內由上至下發展,在起初階段會先出現漏斗雲,之後逐漸延伸至地面或海面。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