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至今兩年多,許多家庭都備受影響,孩子不用回校,家長要肩負起大部分的管教職責,身心疲累。假如遇上家人或自己中招入院,甚或是需要特別照顧及隔離,那種辛苦歲月,準是畢生難忘。然而,辛苦過後,我們會嘗試思考一下自我的步伐、關係的輕重、生活的擺位,甚至前路的方向嗎?

曾見過一位媽媽,其子女都已升上大學甚至出來工作,每天一早仍要忙着煮早餐、趕上班,下班後又要趕買菜,回家準備晚餐,晚餐後更要洗碗,完事後才放心去洗澡休息。我曾問她︰「你丈夫是好人,孩子又那麼乖兼大個仔大個女,他們不可幫你做一些嗎?」她直接搖搖頭︰「不會呀,我不做就沒人做了。」原來如此,我的心已直接感受到這媽媽內裏的「無助、辛勞和困倦」。

丈夫不愛她,孩子不疼她嗎?我想應該不是吧!只是一個能幹的媽媽一直在家中都表現到「行得、走得、做得、賺得又煮得」時,其他家人就自然樂得清閒,活得悠然又自在。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互補」,即是說人際關係許多時是互相補位,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一個做事超級勤快,另一個做事就會變成懶散;一個做許多家務,另一個就會做少些家務。曾經聽過一個家庭,媽媽一早去世,爸爸則是一個不務正業、不事生產的人;十八歲做大家姐的女兒,一早肩負起家庭的重任,不但自己努力考大學,還把就讀小學的妹妹都照顧得頭頭是道。在此,我無意鼓勵父母將自己變成不負責任的人,但卻想提一提「過分盡責」的家長們︰要逐步培養孩子的承擔意識,好好地把家庭責任分配予孩子甚至其他的家人們,避免將重責長期聚落在自己身上。否則累壞了,自己身體固然受罪,整個家庭亦同時失衡了。

好爸媽嘛,除了愛孩子外,更要學習好好地疼愛自己。因為唯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懂得如何愛我們呢。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綫: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韓曄姑娘。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6月28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家長教室|孩子哭鬧的背後

親子關係|與子女同行 渡過成長交叉點

親子關係|生死教育入門 讓子女克服「死亡威脅」

親子溝通|假如子女出現情緒問題 會有甚麼迹象?

家長教室|孩子談戀愛 家長心驚驚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