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文的人,再脫俗再放浪形骸,也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包袱。在生死大義之前,儒家的學說就是讀書人的枷鎖,因為要成為一個人,是有底綫的。但讀聖賢書的,比起平凡一個人,又應該有多點氣節、風骨,用高深點的詞語就是「耿介自持」,也或是所謂的「鐵錚錚」。
當年碩士畢業,加入了補習一行,管理層劈頭就說不如改名,有個令人琅琅上口的藝名吧?我一聽甚是反感,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因為容易上口之故而改名換姓,不屑為之。高層說這種做法大有人在,勸我再三考慮,最終不了了之。
改名是自己事,反正不影響別人。但這行業,卻常有口舌之禍。俗人以為毀人就能揚己,於是課堂上常有老師以各種形式貶謫另一老師為樂。是非曲直當然無從稽考,但這種含沙射影之法,噁心至極。讀書人講不出惡言,其實凡是正統之教,皆勸人積口之德。佛家說「不妄語」,儒家說「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就是要人守口業。
教書十年,見證過教壇長青者,當然見得更多的是沉迷低谷之流,其弊之由,多出於不積口德,以損人為業。我不屑此道,倒不是因為不重利益,只是因為自持身分,特別是中文系的牌匾有重量,背後是幾千年的道統與歷史。一個人的口味、行事,絕對能窺見他的成就高度。
多年前有個「超新星」憑空而起,多了學生之後,他在社交網站常對其他同業冷嘲熱諷。某天,又發新帖,我看着不爽,這時一個德高望重的前輩傳來:「寫這種話的人,成就短得很,拭目以待吧。」不夠兩年,「超新星」竟然不見蹤影了,光影也沒留下甚麼。
而如果一個人沒有上述的自持之道,只有兩個原因:一、他不是讀聖賢書出身的正統中文人;二、就是他斷不會有甚麼可觀的成就。三尺講台,其實啊,上面都是神明。電郵:[email protected]
林溢欣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中文科補習名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7月13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