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提到為人父母既想子女長大,又不捨得他們太快長大,逐漸「離開」自己的矛盾心情,這次筆者想分享一些臨牀上的案例,展示這個議題的複雜性。


「代偶兒童」的困惑

臨牀上,有哪些類型的父母會特別希望與子女黏融、親密無間呢?家庭治療有「代偶兒童」這一名詞,意思是父/母以其中一名子女代替配偶的功能,例如情感支援、互相傾訴、聆聽心事等。為甚麼需要子女代替配偶呢?當然是因為配偶未能發揮這些功能了。

例如夫妻感情出現問題,不是爭吵就是冷漠相待,有可能其中一方就會向子女訴苦、傾訴心事、爭取情感支持,以彌補親密關係上的缺失。無奈的是,有時子女心理上並未能承擔這些傾訴,也會產生很多自責、自我懷疑。

筆者就聽過,有些案主表示︰「其實我不想再聽,甚至覺得好煩,但又覺得應該要聽,我好內疚為甚麼自己不能真心想幫助爸爸/媽媽呢……」

也有案主表示,很疑惑是否因為自己與父/母太親近而令到夫妻二人關係受損,變得疏離;又或者如果自己與父母其中一方太多交流,會否使被忽略的家長感到不是味兒、甚至產生被排擠的感覺?

如果一個小朋友要花這麼多心神、時間去成為父/母的「寵兒」、「靈魂伴侶」,試問他們如何有機會去發展和建立屬於自己的同輩友誼呢?又或者孩子亦會誤以為,我有父/母這麼願意明白我的人就夠了,要自己嘗試去交朋友太困難了,還是不用費神好了。可見父/母一方與子女太過黏融,對孩子的社交甚至將來的戀愛關係都有一定影響。


有「被需要的需要」?

此外,家長亦可以留意自己會否有「被需要的需要」(need to be needed),有些家長未能放手讓子女成長,事事貼身照顧,是因為潛意識害怕一旦子女自立,自己就會失去價值。尤其是一些全職照顧子女的家長,不斷為孩子操心已經成為生活的重心和寄託,一旦要適應子女有自理能力、獨立的社交群體,可能會感到焦慮,甚至出現身心症狀,例如身體不適,好讓子女更多留在身邊。

希望閱畢此文,作為家長的都能有更多覺察,在幫助子女面對分離焦慮的同時,亦能好好處理自己的焦慮情緒。


文︰Kelly媽媽(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8月5日教育版「小手牽大手」。


延伸閱讀:

親子育兒|分離從來不易(上)

親子關係|避免情緒錯置

親子關係|孩子也要看「Mirror」

親子關係|內疚與羞恥的分別

親子育兒|從電影《CODA》理解親子關係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