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天舟車勞頓、上山下海,只為了短短數分鐘的診症,每次看專科醫生,居於離島的長者都被逼到市區「一天遊」,有人坦言已成習慣,但心裡總盼望,有天能在原區安心養老,可惜等待了十多年,情況依然不變。有社區組織指,不少離島地區至今仍未有二十四小時急症服務,政府應完善醫療系統,同時檢視地區康健中心的設置地點,並考慮分配更多資源給地區組織,以社區的力量,協助推進基層醫療。

記者 仇凱瑭 林家希 關英傑

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離島地區的長者數量,在近十年有明顯增長,以長洲為例,從一一年的三千四百多人,增加了逾千人,西貢離島更是從九百一十六人,翻倍至近一千九百人。《星島》訪問多位離島居民及當地社區組織,眾人均指,面對人口老化,離島醫療設施嚴重不足,望政府檢討醫療規劃,讓勞碌大半生的長者能安享晚年。

位於大嶼山西部的大澳是高齡社區,不少長者均是「三高」等長期病患,只能依賴區內唯一的賽馬會診所,進行最基本的覆診、配藥和驗血。相關診所於周一至周五全日及周六早上開放,設有急救站、普通科及牙科門診服務,但要看專科醫生,則需長途跋涉到北大嶼山醫院,有長者直言,該醫院如同離島居民的「分流站」,「北大都無咩專科,通常睇一睇會轉去瑪嘉烈(醫院)。」

長洲居民往瑪麗醫院配藥

目前離島只有兩所醫院,分別是長洲醫院和北大嶼山醫院,均提供二十四小時急症服務,但以前者為例,沒有開設專科,後者則因專科數目不足,不少急症病人經檢查後,便會送到其他醫院。據了解,過去曾有東涌居民作小產,到北大嶼山醫院求醫,卻因為沒有婦產科,輾轉數小時後才被送到瑪嘉烈醫院,慶幸沒有大礙。

長洲居民陳先生的父親患有冠心病,須定期到港島瑪麗醫院心臟科專科覆診。他說,「每次都是配藥,但每次都要花去半日時間,尤其是老人家擔心交通延遲,每次都提早至少三小時出發,搭船到中環再轉乘巴士。」

陳提到,因父親未有接種疫苗,現時每次覆診前,均要做核酸檢測才可進入診所,舉例其父親曾在覆診前一星期到長洲醫院「交樽仔」,「可惜覆診當天仍未收到結果,只好取消預約。」他不諱言,離島居民已習慣到市區看專科,「但習慣還習慣,這麼多年來情況一直無改善,政府是否應作出檢討?」

西貢至大埔 乘船再轉車

至於西貢離島的情況更為複雜,居民一般要先乘船到西貢市中心,再轉搭約四十五分鐘的巴士到將軍澳,下車後還要爬坡,才可到將軍澳醫院,光是交通時間,最少便需要約四小時,尚未計算輪候診症和配藥的時間。

此外,部分西貢離島被劃分在大埔區,有長者被分配到位於大埔的日間護理中心,需先乘船到西貢市中心,再轉車到馬料水,並換乘至大埔。有人坦言,遙遠的距離,令人不想使用公共服務,但私家醫療昂貴,只好妥協。據知,早前有居於大浪灣村的長者跌倒,需要直升機送往港島東區醫院,無奈家人探病亦困難重重。

醫管局在離島設置了七家普通科門診診所,供市民基本醫療需要,如索罟灣診所,只有周一和周五才有醫生駐診,其餘時間只有護士,晚上亦不提供醫療服務,又如北南丫診所雖設二十四小時急救站,但醫生並非通宵駐診;據悉,過去不乏有市民因失救而死。

南丫島不設24小時急症服務

離島婦聯總幹事黎秋霞提到,坪洲、南丫島等地方,至今仍然未有二十四小時急症服務,有必要完善醫療系統,避免延誤治療或失救等意外發生,又提到不時收到街坊反映,渴求北大嶼山醫院和長洲醫院增設牙科、婦產科、耳鼻喉等專科。

增加私營醫療是否有效?她認為只能解決燃眉之急,並非市民的最大訴求。她舉例牙科服務,因價錢問題,長者一般不會考慮私家牙科診所,希望政府增設牙科專科,並作出資助。

公共醫療以聯網為單位

醫管局表示,在規劃和發展各項公營醫療服務時以聯網為單位,並會考慮多項因素,例如根據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變化推算的醫療服務需求、慢性病的上升趨勢、醫療科技發展、人手情況,以及各聯網的服務安排等。局方會按服務需求,調派合適人手到離島區的醫院及診所,現時沒有就相關的醫生人手比例制定標準。

事實上,近年政府有意推動基層醫療,在十八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不過,部分離島居民亦遇同樣問題,西貢區社區中心服務總監、註冊社工陳潔華提到,西貢區的康健中心設於將軍澳,「離島長者不會特意外出使用」。她建議,政府可考慮加強支援提供地區服務的機構,「地區組織本身已與當區居民建立聯繫網絡,也熟悉老人家的情況,政府可以多依賴這些平台,將資源分散至每個小社區。」

她強調,倘若在基層醫療階段,能及早識別高風險人士,為其提供健康和生活習慣建議,有機會減慢他們的病情,減輕公共醫療負擔。

全文刊《星島》「每日雜誌」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