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向來最易觸動人,又可讓讀者知道,原來在世界上某一角落,曾發生一些感動人心的事情。Elsie知道,香港世界宣明會剛推出的兒童繪本《她看見了天使》,是改編自該會的助養個案,並邀請了資深親子及家庭教育工作者羅乃萱(Shirley)撰文,插畫師郭當繪畫插圖,希望鼓勵小朋友、家長及其他讀者,關懷身邊及世界上有需要的人,成為他人的天使,帶來希望。
蒙古女孩感人故事
Elsie看過繪本,知道故事講述來自香港的潔如醫生,與居住在蒙古的貧困小女孩塔娜同行的經歷。繪本甫開始,就講述生於蒙古大漠草原的塔娜,自小與母親相依為命,靠拾荒維生,而她因為眼睛有斜視的毛病,所以在學校被同學排斥,還嘲笑她是「斜眼怪」,令她十分沮喪。後來她收到助養者潔如醫生的信,了解到她的情況,遂鼓勵及資助她接受眼部手術,幫助她改善斜視的問題,讓她重拾自信之餘,更支持她追夢,最後成為醫生。
聽Shirley講,這次是她首次和香港世界宣明會合作推出繪本,合作契機除了時間上能配合外,還因為她被有關真人真事所感動,並認同當中的關懷價值。「這屬於持續的關懷,潔如醫生助養小孩後,不是只捐款就算,在跟孩子通信時,還細心留意她的相片,看到她的眼睛有問題,就再行多步,資助她,後來還跟她在香港見面,這是故事最感動的地方。」
事實上,Shirley認為,社會現時很需要關愛,建議每個人可以「行多步」。「好像最近有虐兒案件,人們常問︰『我們可做甚麼?』其實可做的事很多,在故事中,潔如醫生關心了一個遠方的陌生孩子,助她完成夢想;如近些,家長除了關心自己的孩子外,還可否關心孩子身邊的孩子?」
此時,Shirley就跟Elsie分享了一件親身經歷。她說有一次教高小的寫作班,遇到一位沉默的男孩子,在首三次課堂中,無論問他甚麼都不回應。直至最後一課「自由創作」,可能他認為主題有趣,上課時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跟前三堂判若兩人。
「我當時跟他說,很欣賞他的想法,給了他一個『特別進步獎』。」Shirley當時想見男孩的媽媽,但後來得知他母親剛因癌症離世,男孩為圓母親的心願,即使傷心難過,仍堅持上寫作班,而帶他上寫作班的,原來是同學的媽媽。「我很欣賞他同學的媽媽,事實上,事情發生後,很多家長都很關心男孩。《聖經》說,要愛鄰舍如同自己,我很同意。當愛別人的孩子,如同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社會就會不一樣。」
幽默發問引好奇心
提到《她看見了天使》的對象,Shirley認為幼稚園至初小學生都適合,她建議家長和子女讀繪本時,未必須一次過讀完,反而可一邊讀故事,一邊發問,引導子女思考。「如果子女仍就讀幼稚園,我不贊成家長依書直讀,同時教孩子認字,反而可先讓孩子看圖,例如蒙古包、羊、塔娜的衣着等等,讓他們認識場景。」
如果子女讀K2或K3,家長就可以開始講故事,「小朋友喜歡互動,所以講故事時,家長可按圖中的物件發問,例如指着圖中的垃圾,問『這是甚麼?』、『垃圾是否一定無用?』、『家中有甚麼垃圾?』等等,甚至可對比,塔娜的家跟自己的家有甚麼分別等等。」
另外,Shirley又教家長可透過繪本,教孩子關懷別人。「例如講到斜視時,家長可問孩子︰『同學當中,會否有些人比較特別?』因班上可能有些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家長應教導他們不可取笑人,及如何關心別人等。」她補充,孩子愛上閱讀,是因為他們喜歡那個故事,或該故事能影響他們,而不在於識到多少個生字。「要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最重要是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包括他們不知道的事,以及熟悉的處境。好像講到蒙古包時,家長可問︰『蒙古包和叉燒包是否朋友?』孩子就會笑,做家長要有些幽默感。」
周日辦簽書分享會
香港世界宣明會總幹事馮丹媚說,今年是香港世界宣明會六十周年,主題是愛和希望,所以該會特別從助養個案中,找出可以表達相關主題的個案,改編成繪本,讓愛和希望的精神傳承下去。
Elsie知道,現時《她看見了天使》在各大書局有售,而在本周日(二十五日)下午四時至五時,Shirley將出席在鑽石山荷里活廣場一樓,明星廣場舉行的《她看見了天使》兒童故事書分享及簽書會,歡迎家長及市民參與,而有興趣參加的讀者,記得先在網上報名,網址︰https://bit.ly/3cyC5Ha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
文:Elsie陳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9月21日教育版專欄「家長八達通」。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