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拓畫如卷軸般徐徐打開,映入眼簾的是一尾尾活靈活現的魚兒。近兩米長的吞拿魚、肥美的青斑、香港常見的鯛魚……魚兒栩栩如生,魚喙、背鰭、鱗片等清晰地拓印出來。黑白拓印伴隨潑墨增添動感,彩色印畫還原細節更見細膩,「九十後」魚拓藝術家李振華(Tommy)致力在香港發展魚拓藝術,希望能夠開創香港獨有的魚拓文化,「世界各地都有不同風格的魚拓藝術,但我會走自己的一套,不會局限於一個流派,而是接受更多啟發,創出香港魚拓!」 記者、攝影 仇凱瑭

「魚拓是小眾藝術,香港看似沒有藝術家專做魚拓,我覺得可以一試!」Tommy從小受父親熏陶愛上釣魚,及至升讀大學後,偶爾在網上瀏覽外國藝術家做魚拓的影片,自此結下不解緣。初次做魚拓的體驗記憶猶新,當年他釣魚後得到「素材」,在家中翻箱倒篋找到墨水和毛筆,便坐言起行進行拓印。「那是一條小型鯛魚,釣魚友會稱為『扯旗鱲』,只是用普通墨水,加一張牛皮卡紙,在家做實驗般上色、拓印,就完成了人生第一個魚拓了!」Tommy說時手舞足蹈,顯然非常難忘這次為自己親手釣的魚進行拓印的工序。

Tommy展示多幅得意之作。
Tommy展示多幅得意之作。

處理魚身上色拓印皆學問

做魚拓看似簡單,實質需花費至少四小時,「要把立體的魚變成平面,的確要花些工夫!」首要任務是為魚兒做基本處理,洗走魚身上的黏膜,又不能損毀魚鱗的紋路,「大家劏過魚都知魚身是滑潺潺的,黏膜會令墨水無法上色,影響拓印效果。」Tommy笑言要溫柔對待魚兒,用鹽水為牠「刷背」按摩,務求拓印出魚身最美的形態。及後,由於死魚的魚鰭、魚尾都會收縮,需用大頭針等工具把鰭翅重新展開固定,再用物件承托起來。完成以上工序後,便要為魚兒「上色」,塗上墨水,再用畫紙覆蓋,輕力按壓令魚身拓印在紙上,「要拿捏好魚身的濕度,太乾難以塗抹墨水,太濕又會令墨水化開,要取得平衡全靠經驗。」

做過幾次魚拓後,Tommy有感自己釣的魚種有限,遂萌生在社交平台創立「香港魚拓」專頁,把魚拓藝術當成副業,「一來可以有更多素材做魚拓,二來能夠幫助釣魚發燒友做記錄,後來更發展到為寵物魚做魚拓,是一種獨特的紀念。」他分享近日為一位客人的錦鯉魚做傳統魚拓,認為做魚拓的最大意義,是將不能永久保存的東西,通過藝術,以既能觀賞又能觸摸的形式流傳下去,「雖然有人認為拍照同樣能夠停住時間,但魚拓紙跟魚兒有過切實的接觸,魚身實在地拓印在紙上,別有一番風味。」

電子魚拓風格各異更多元

此時,記者愚昧地問道:「做完魚拓的魚還能吃嗎?」Tommy開懷大笑說,他初期也有相同疑問,尋根究柢下明白到,一切取決於顏料的運用,「傳統魚拓洗淨墨水後,除去魚皮便可食用,但外國的魚拓會用上廣告彩等顏料,就不建議食用了。」他解釋,有些日本魚拓更會用上以有機碳作為原料的墨水,沒有毒素更加安心,惟所有製作必須做好時間管理,魚兒暴露於室溫的時間愈長,變壞的風險愈高,籲蠢蠢欲動在家嘗試的讀者們多加留意。

父子合作無間 增進感情

除了傳統魚拓,台灣和日本也流行電子魚拓,Tommy嘗試涉獵當中技巧,把「新藝術」帶入香港,「始終不是每位客人都能夠把魚兒新鮮運送到我手上,加上釣魚發燒友既想留念,又想享用漁獲,陷入兩難局面,現在就不用頭痛了!」客人會把漁獲的照片傳給Tommy,提供尺寸讓他參考比例,再以數碼的方式繪製,還原出一比一的魚兒。他續指,客人可以按個人喜好,選擇不同風格的電子魚拓,讓魚拓變得更加多元,「傳統藝術值得保留,電子魚拓則讓人有多一個選擇。」

五年前他「盲摸摸」邊學邊做,沒料到五年後依然醉心於魚拓藝術,更與不同餐廳合作做魚拓擺設。現時回首,牛皮紙被魚拓專用畫紙取代,墨水不再是書法班的平價貨色,而是他親力親為在硯台上磨的墨,手法亦愈見成熟。過百幅的魚拓背後,Tommy感恩家人默默支持,亦因為魚拓,跟爸爸的父子情增進不少,「小時候因為他愛上釣魚,長大後也有他從旁協助,試過晚上收到餐廳寄來逾一米半長的頂級吞拿魚,跟他夾手夾腳抬起放在枱上拓印,沒有他,我根本做不到!」

魚拓以外,Tommy也有嘗試做魚鰭標本和魚牙拓,「魚類較難保存,我也是跌跌撞撞下,慢慢摸索到做魚鰭標本的絕活。」他有志創立香港獨有特色的魚拓作品,故嘗試把標本貼在魚拓上,造成獨一無二的立體作品,「原本黑白色的魚拓,配上彩色的魚鰭標本,即使細微,也增添了細節。」他寄望更加多人認識到魚拓藝術,進一步把香港魚拓發揚光大,讓這獨特的文化得以傳承。

全文刊《星島》「每日雜誌」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